顶点小说网 > 女生同人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1章 明辨是非的獬豸

第11章 明辨是非的獬豸(1 / 2)

最早关于獬豸的记载,是在《墨子·明鬼下》中。书中说:“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看到人动手打架,就会用角去顶理亏的那一方;听到人开口争论,就会去咬说话不公的那一方。

书中没有描写獬豸的外形,只把它描述成一种能分辨对错的“忠直之兽”,与尧、舜、禹这些圣君并列,被视作“鬼神显灵、主持公正”的体现。或许在古人眼里,人间的是非有时难断,便寄望于这样一只神兽,能越过人的偏见,直抵对错的本质。

到了汉代,獬豸的形象渐渐清晰,许慎在《说文解字·豸部》里写道:“獬豸,兽也,似山羊而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就是说獬豸是一种野兽,外形像山羊,长着一只角。古代人审理官司时,会让它去触碰理亏的人。

山东嘉祥的武氏祠里,留存着一方汉代画像石,上面刻着“皋陶治狱”的场景。画面中央,皋陶头戴高冠,端坐在案前,手里握着一卷竹简,神色庄重。他身旁立着一只羊,羊的头顶竖着一根独角,昂首挺胸,正对着面前跪伏的人——那人双手被绑,低垂着头,像是认罪的模样。这只独角羊,就是典籍里的獬豸。

《后汉书·舆服志下》里记载:“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法冠,又叫柱后冠,高五寸,用细麻布做帽筒,里面有铁柱支撑,负责执法的官员会戴这种冠,比如侍御史、廷尉正监平这类官职。有人也把它叫做獬豸冠。獬豸是能分辨是非的神羊,楚王曾经遇见过獬豸,所以用它的样子来制作冠冕。

后来秦灭了楚,把这顶冠赐给了执法的官员。那时的官员戴着獬豸冠上朝、断案,冠上的独角仿佛是一种提醒,也像是一种象征。

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里还提过:“能触邪佞,辨曲直。”獬豸能触碰品行不端的小人,分辨是非对错。

《瑞应图》则首次提出了不同的形态描述:“獬豸者,仁兽也,状如鹿而一角,音如人啼,知人有罪,能触不直。”意思是说獬豸是一种有仁德的野兽,外形像鹿,长着一只角,叫声像人的啼哭,能知道人是否有罪,会用角去触碰理亏的人。

唐代的獬豸,渐渐有了麒麟的影子。陕西西安出土过一块唐代獬豸纹砖雕,砖上的獬豸头部像麒麟,独角粗壮,身躯上覆着细小的鳞片,四肢如兽,尾巴带着鳍状的纹路。它不再是温顺的羊或鹿的形象,多了几分威严。

宋代的獬豸,在官方和民间有了不同的模样。《宋史·舆服志》记载,御史台官员的补服上,獬豸“独角直立,双目炯炯,身似狮而有鳞”。官员补服上的獬豸一只角直立着,双眼明亮有神,身体像狮子,身上覆盖着鳞片。

而在民间的话本里,獬豸开始和“清官”绑在一起。元代的《三遂平妖传》里,有个这样的故事:

楚州有个叫徐能的知府,为官十年,清正廉明,百姓都叫他“徐青天”。当时楚州有个叫张谦的粮商,惯会囤积粮食哄抬市价,徐能便查封了他的粮仓,罚他把粮食分给受灾的百姓,张谦自此便怀恨在心。

这年春天,张谦买通了徐能身边一个贪财的小吏,偷走了府衙官印,又让他把一枚刻着徐能名字的私章与官印一起,偷偷藏进了城外的废庙里。接着,张谦又拉上几个与他同流合污的乡绅,一起到巡按衙门告状,说徐能“监守自盗”,把官印藏起来,是想私吞官府的库银。

巡按是个刚到任的官员,没细查就派人把徐能抓了起来。大堂上,徐能反复说自己没偷官印,可小吏抱着从废庙搜出的私章和官印作证,乡绅们也一口咬定“亲眼见徐知府和陌生人在废庙私会”。徐能想找百姓来作证,可张谦早放出话,说谁替徐能说话,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 如何拯救德意志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中国古代名人传 农民将军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古人看我玩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