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左丘明(2 / 3)

他擅长通过具体的人物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比如“曹刿论战”的故事,《左传》中详细记录了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通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经典言论,展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与鲁庄公的虚心纳谏。这个故事不仅是一段精彩的历史记录,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流传千古。

完成《左传》的编纂后,左丘明发现《左传》主要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历史事件,侧重于叙事,而对于各国诸侯、卿大夫的言论记载不够系统。于是,他又开始着手编写《国语》。《汉书·艺文志》记载:“《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着。”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共二十一篇,记载了从西周穆王时期到春秋末年约五百年的历史。与《左传》的“编年叙事”不同,《国语》以“分国记言”为特点,主要记录各国诸侯、卿大夫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历史事件。

左丘明在《国语》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很多内容是《左传》中没有记载的,起到了补充《左传》的作用。例如,《国语·越语》中详细记载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国的故事。其中“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这句话的白话解释是: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于是向全军发布命令:“凡是我的父老兄弟和同姓宗族,有能够帮助我谋划击退吴国的人,我将和他共同治理越国的政事。”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勾践在战败后的反思与决心,以及他求贤若渴的态度。《国语》中还收录了范蠡、文种等谋臣的言论,详细记录了越国复兴的全过程,为研究吴越争霸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左丘明在编写《国语》时,同样坚持“信史”原则,对所收录的言论进行了严格的考证,确保其真实性与可靠性。

关于左丘明,流传最广的传说便是他“失明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句话的白话解释是: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厄时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着成了《国语》;孙子被砍去膝盖骨后,修订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后,世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时,写下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愤懑之情而创作的。

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左丘明失明的具体原因,但这一传说被后世广泛认可。据说,左丘明在晚年时,因长期翻阅竹简、熬夜着书,眼睛逐渐失明。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着述事业,而是在弟子的帮助下,通过口述的方式继续整理文献、记录历史。他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将自己毕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一一讲述出来,弟子们则在一旁认真记录,最终完成了《国语》的编纂。

晚年的左丘明,一边整理自己的着作,一边收徒讲学,将自己的史学知识与思想传承给后人。他的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后来成为鲁国史官或学者的人。左丘明在讲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左传》《国语》中的历史知识,更强调“以史为鉴”的重要性,教导弟子们要从历史的兴衰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左丘明还十分重视对自己着作的整理与修订。他在晚年时,多次对《左传》和《国语》进行审阅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古人看我玩原神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中国古代名人传 农民将军 如何拯救德意志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