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早就凉透了——他知道,厉公既然能杀三郤,将来就一定能杀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栾书偷偷找到了荀偃,对他说:“荀将军,你也看到了,主公宠信奸佞,滥杀无辜。今天能杀三郤,明天就能杀你我。咱们要是再不做点什么,早晚都得死在胥童这些人手里!”
荀偃早就对厉公和胥童不满了,听栾书这么一说,马上就同意了:“栾将军,我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咱们就怎么办!”
两人秘密商量了几天,决定发动政变,废了晋厉公,再立一个新的国君。可废立君主不是小事,得找个合适的理由,还得有足够的兵力。栾书首先想到的是调动军队——他是中军将,虽然被厉公猜忌,但军中的大部分将领还是听他的。于是,栾书暗中联系了军中的几个心腹将领,让他们做好准备,一旦接到命令,就率军进驻都城。
然后,栾书又找了个理由,让厉公离开都城。当时正好是冬天,按照习俗,国君要去郊外祭祀。栾书就对厉公说:“主公,马上就要祭祀了,不如您先去郊外的别宫住几天,好好准备一下。”厉公没多想,就带着胥童等几个宠臣去了郊外的别宫。
厉公一走,栾书马上就行动了。他让荀偃率领中军的一部分士兵,悄悄进驻都城,控制了宫门和朝堂。然后,栾书又派人去郊外的别宫,谎称都城有急事,请厉公赶紧回来。厉公不知道是计,跟着使者就回来了。刚走到都城门口,就被荀偃的士兵拦住了。
厉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问:“你们想干什么?”
荀偃上前一步,大声说:“主公,您宠信奸佞,滥杀无辜,已经失去了民心和臣心。我们不能再让您当国君了,请您退位吧!”
厉公又惊又怒,指着荀偃说:“你们敢谋反?栾书呢?让他来见我!”
栾书这时候从后面走了出来,说:“主公,荀将军说的是实话。您要是继续当国君,晋国早晚要乱。为了晋国的安危,只能委屈您了。”
厉公还想争辩,可士兵们已经围了上来,把他身边的胥童等人都杀了,然后把厉公关进了别宫。后来,栾书派人把厉公也杀了——不过对外只说是“厉公病逝”。
杀了厉公之后,栾书面临一个难题:立谁当新国君呢?当时晋国的公子不少,但大多不成器。栾书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孙周。孙周是晋襄公的曾孙,当时在周国做人质。这个人年纪不大,却很有才华,而且性格沉稳,口碑很好。栾书觉得,立孙周当国君,既符合礼法(孙周是公族之后),又能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自己也能继续掌握大权。
于是,栾书派使者去周国,迎接孙周回晋国。孙周接到消息后,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对使者说:“我虽然是晋国的公族,但一直在周国,对晋国的情况不太了解。要是大臣们真心想立我,就得听我的话,好好辅佐我;要是只是想把我当傀儡,那我宁可不回去。”
使者把孙周的话带给了栾书,栾书听了,心里反而更欣赏孙周了——这孩子年纪不大,却有主见。栾书知道,现在必须立孙周,于是就对使者说:“你告诉孙周,只要他回来当国君,我们一定尽心尽力辅佐他,绝不敢有二心。”
孙周这才跟着使者回了晋国。公元前573年,孙周在晋国都城即位,就是晋悼公。悼公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朝政,把胥童的余党都杀了,然后重用了一批有才华的大臣,比如韩厥、魏绛等人。
栾书看着悼公这么有能力,心里明白,自己要是再像以前那样手握大权,肯定会引起悼公的不满。于是,栾书主动向悼公提出,交还执政卿的权力,只担任中军将。悼公本来就想收回权力,见栾书主动交还,自然很高兴,就答应了栾书的请求,任命韩厥为执政卿。
有人问栾书:“将军,您辛辛苦苦才拿到执政大权,为什么要主动交出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