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狐鞫居终于反应过来——先轸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吸引狄军注意力!他当即下令:“扔滚木!放箭!”
滚木礌石从山壁上滚落,砸得狄军骑兵人仰马翻;箭矢如暴雨般倾泻,狄军阵形瞬间大乱。右侧的骑兵也及时赶到,从侧翼冲杀过来,狄军腹背受敌,顿时溃不成军。
可先轸却没有停下冲锋的脚步。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该赎自己的罪了。他故意朝着狄军弓箭手最密集的地方冲去,又一支箭射中了他的右肩,接着是胸口——三支箭穿透了他的身体,鲜血顺着箭杆往下淌,滴在地上,染红了脚下的泥土。
他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长戈也有些握不住,可他依旧没有倒下。他抬头望向晋国都城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眷恋,随即又变得坚定。“主公……臣……尽忠了……”他喃喃自语,声音越来越轻,最后缓缓闭上了眼睛,身体却依旧保持着站立的姿势,像一尊不屈的雕像。
白暾冲到近前,看着先轸双目圆睁、屹立不倒的模样,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他翻身下马,对着先轸的尸身躬身行礼:“先将军,您是真英雄!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未见过像您这样忠义刚烈之人。”说着,他下令:“撤兵!把先将军的尸身用锦袍裹好,送回晋营——某若伤了他的尸身,便是对英雄的不敬!”
狄军撤了,山道上只剩下晋军将士和先轸的尸身。郤溱冲上前,抱着先轸的身体,泪水夺眶而出:“将军!您怎么就这么走了啊!”将士们也都跪了下来,哭声传遍了整个箕山。
当先轸的尸身被送回晋国都城时,晋襄公亲自率领满朝大臣出城十里迎接。车驾停下,晋襄公快步走到棺木前,亲手掀开裹尸的锦袍——先轸双目依旧圆睁,身上的麻布战衣满是箭孔,鲜血早已凝固成暗褐色,可他手中,还紧紧攥着那杆刻着“原轸”二字的长戈。
“将军!”晋襄公再也忍不住,抱着棺木号啕大哭,“是寡人害了你啊!若寡人当初不听嫡母之言,不放走秦囚,你何至于此?若寡人当初狠狠治你的罪,你也不会想着以死谢罪啊!”
大臣们也都红了眼眶,赵衰上前劝道:“主公,先将军是为晋国而死,为礼法而死,他死得其所。咱们该做的,是完成他的遗愿,守好晋国的霸业,才对得起他的忠魂呀。”
晋襄公擦了擦眼泪,下令:“以国葬之礼安葬先将军,追封他为‘原侯’,赐谥号‘献’,让他陪葬先君(晋文公)的陵墓!再在曲沃建先轸祠,四时祭祀,让后世子孙永远记得他的功绩!”
安葬之日,先且居捧着父亲的《治军策》,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他没有哭,只是眼神坚定——他知道,父亲虽然死了,但父亲的精神还在,他要接过父亲的担子,守护好晋国的霸业,不让父亲的心血白费。
后来,先且居继承了中军将的职位,按照先轸的《治军策》整顿晋军,多次率军打败秦国和狄国,成为晋国新的柱石。而先轸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左传》中记载他“谋无遗策”,说他的每一条计策都精准无比;《史记》中称赞他“忠义刚烈,千古罕见”;就连后世的兵家,也把他的城濮诱敌、崤山伏击当成经典战例,反复研读。唐代诗人胡曾路过崤山时,还专门写诗缅怀他:“古战场荒起暮烟,昔年曾是晋师田。先轸死后犹遗策,不使襄公渡孟津。”
先轸的一生,不算长,只有五十三年;可他的功绩,却足以照亮整个春秋。他是军事家,用“诡道”开创了全新的作战模式,奠定晋国百年霸业;他是忠臣,为了国家安危,当众唾君,以死谢罪;他是英雄,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与“义”的真谛。
正所谓:
铁血谋臣定晋疆,城濮崤山美名扬。
唾君只为江山计,殉国甘将热血偿。
白发卸甲冲敌阵,丹心留史照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