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规”这一成语的本义。
“尚贤”与“尚同”则指政治制度的改革。墨子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世袭制,倡导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无论其出身贵贱。他认为,只有让“贤者”治理国家,才能实现“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而“尚同”则强调思想统一,百姓应“上同于天子”,天子应“上同于天”,通过自上而下的统一,消除社会纷争,实现天下太平。
“节用”“节葬”“非乐”则针对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墨子认为,儒家倡导的厚葬久丧、繁礼缛乐,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主张“薄葬短丧”,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反对沉迷于音乐歌舞,认为这会影响生产劳动。
“天志”“明鬼”与“非命”则构成了墨子的宗教观与天命观。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是“兼爱天下之百姓”,君主若违背天意,就会受到惩罚;“鬼”的存在则能监督人间善恶,惩治不义之人。这看似带有迷信色彩的主张,实则是墨子用来约束君主行为的工具——在君权神授的时代,借助“天”与“鬼”的权威,倒逼君主实行仁政。而“非命”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鼓励百姓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果说墨子的思想是救世的良药,那么他的科学成就则是古代中国的智慧之光。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唯一一位对自然科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哲学家,他在力学、光学、数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远超同时代的中外学者。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力”进行科学定义的人。《墨子·经上》记载:“力,形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比西方早了近两千年。
此外,墨子还对杠杆原理、浮力原理、重力等力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墨子·经说下》中详细描述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这一描述准确揭示了杠杆原理的核心内容,比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早了约三百年。
在浮力方面,墨子通过实验观察,提出了“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下沉的深度不一定大”的观点,初步认识到浮力与物体体积、质量的关系。
墨子在光学领域的成就最大,他在《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实验,系统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原理。
其中,“小孔成像”实验是墨子最着名的科学贡献之一。《墨子·经下》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意思是,当光线通过小孔时,会在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小孔到物体、小孔到屏幕的距离有关。墨子通过这一实验,首次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比西方类似的实验早了一千多年。
此外,墨子还研究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规律。他在《墨子·经说下》中详细描述了凹面镜的成像特点:“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意思是,凹面镜成像有两种情况:当物体在焦点之外时,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焦点之内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展现了墨子高超的实验技巧与分析能力。
墨子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几何概念的定义与阐述上。他在《墨经》中对“点、线、面、体”等基本几何概念进行了严格定义:
“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点是物体中没有次序、最靠前的部分)
“直,参也。”(直线是通过三点的连线)
“平,同高也。”(平面是高度相同的点组成的)
“厚,有所大也。”(体积是有厚度的)
这些定义与现代几何学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