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邑人(今河南商丘一带),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的祖上曾是宋国贵族,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所以庄子长期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据《庄子·外物》记载,庄子曾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敷衍他说:“待我收了封地的赋税,就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子闻言,立刻讲述了一个“涸辙之鲋”的寓言:“我昨天来的时候,看到路上有一条鲫鱼被困在干涸的车辙里,它求我给它一升半斗的水活命。我说‘待我南游吴越之地,引西江之水来救你’,鲫鱼却愤怒地说‘你这样说,不如趁早到卖鱼干的店里找我’。”这个故事不仅是对监河侯虚伪的讽刺,但也证明了庄子的生活是比较窘迫的。
尽管生活清贫,庄子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他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庄子尤其推崇。
庄子曾担任过蒙邑的漆园吏,这是一个管理漆树园、负责漆器制作的小官。然而,官场的繁文缛节、同僚的阿谀奉承,都让他感到窒息。他看透了官僚体系的腐朽,也明白这个小官的职位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久后,他便辞去了官职,从此彻底告别仕途,开始了隐居的生活。
辞去漆园吏后,庄子回到家乡,过起了躬耕自食的隐居生活。他的名声,却在不经意中传遍了诸侯各国。
当时的楚威王,素闻庄子贤能,想招揽他辅佐自己成就霸业。于是,楚威王派了两位大夫带着厚重的礼物,前往蒙地拜访庄子。这天,庄子正在濮水岸边垂钓,两位大夫风尘仆仆地赶到,恭敬地对他说:“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愿以境内之事累先生,请先生为相。”
庄子手持鱼竿,头也不回,缓缓问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活了三千年。大王把它杀死后,用锦缎包裹,珍藏在宗庙里,以占卜吉凶。你们说,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被尊为神灵,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行啊!”
庄子闻言,哈哈大笑,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那只神龟一样,‘曳尾于涂中’,自由自在地活着,也不愿被名利束缚,成为宗庙中的祭品。”说完,他继续专注地垂钓,再也没有理会两位大夫。
这个“濮水拒相”的故事,被记载于《庄子·秋水》中,它生动地展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成为诸侯的相国是无数士人的终极梦想,而庄子却视之为牢笼。与其在官场中勾心斗角,失去自我,不如隐居山林,顺应本心,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拒绝出任楚相之后,庄子带着弟子们游走于山林之间,讲学论道,用通俗的寓言向弟子们传递自己的思想。有一次,弟子问他:“先生,您为什么拒绝诸侯的邀请呢?难道您真的不向往富贵吗?”庄子指着路边的一棵歪脖子树,说:“你看这棵树,因为长得歪歪扭扭,没有用处,所以才不会被工匠砍伐,得以茁壮成长。而那些笔直的大树,早已被砍去做了栋梁。这就是‘无用之用’啊!富贵名利看似有用,却会让人陷入危险;而我们看似‘无用’的隐居生活,却能让我们保全自身,获得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一种通透的生存智慧。在乱世之中,他以“无用”为铠甲,抵御着世俗的裹挟;以“无为”为旗帜,坚守着精神的独立。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示,在“内卷”如此严重的现代社会,不必强求自己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有用之人”,学会接纳自己的“无用”,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或许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庄子有一位重要的挚友,也是他最重要的对手,惠施。惠施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擅长逻辑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