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几位权威的影评人走进来,伯恩斯赶紧起身相迎,无论内心里喜不喜欢影评人,出品方都得以礼相待,否则被对方在报纸或者网站上酸溜溜的报复几句,可能就会对票房有不利的影响。
影评人们坐下来,来自于《洛杉矶时报》影评专栏的查理问道:“你们有人看过《逃离德黑兰》了吗?”
“我看了。一部还算不错的片子,好过《飓风营救2》。”另一位来自影评网站的亚当道。
“WOW,你这个回答让我怀疑你是在夸奖它,还是在诋毁它。”查理笑道。
四周响起一阵愉快的笑声。
对于这些影评人来说,用辛辣尖酸的语气批评电影,算是他们圈子里的一种习惯。任何一部电影,包括那些在影史中留名的经典,只要他们愿意的话,也可以嘲讽的体无完肤。
当然这些批评会不会出现在他们最终的影评里,并不完全取决于电影真正的质量,而是要看出品方的“诚意”。
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年代里,文字和态度都可以用来换取其他的东西,价格到位,《逐梦演艺圈》能吹成《舞出我人生》,价格谈不拢,《肖申克的救赎》都能贬低成《深海越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