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虎家的成功,像一颗烧红的石子,被丢进了王家村这口沉寂多年的古井里。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整座村子就提前醒了。
不再是往日那种死气沉沉的、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的寂静。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久违的、躁动不安的生机。
家家户户的院门,“吱呀”作响,人们扛着锄头,背着背篓,手里提着麻袋,眼里闪着光,脚步匆匆地朝着后山涌去。
那座在他们眼中几十年如一日、只意味着贫瘠和劳累的大山,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山。
王大柱起得比谁都早。
他没去后山,而是围着那台宝贝拖拉机打转。
他用一块湿布,把车头上上下下擦得锃亮,连车轮上的泥都抠得干干净净。
然后,又检查了机油,加满了柴油,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泛着红光。
李翠花则把堂屋的八仙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搬来两张长凳。
她找出一个陈旧的账本和一支铅笔,又把家里的杆秤仔细校准了,俨然一副要开张营业的架势。
她的神情既紧张又兴奋,像个即将登台唱戏的新角儿。
王小虎坐在门槛上,看着爹妈这副模样,心里好笑,又有些感慨。
“爷,您说这钱,是不是真能把人的骨头都换一遍?”他在心里问道。
“钱换不了骨头,但能换掉骨头里的寒气。”土地爷懒洋洋的声音响起,“你看你爹,腰杆挺直了,走路都有风了。你娘,眉毛都舒展开了,眼里有活水了。小子,这就是你干的第一件功德。”
正说着,院门外就传来了脚步声。
第一个上门的是张大娘,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背篓,里面装满了刚从山里采来的新鲜蘑菇,上面还挂着露水。
“虎子,大柱,嫂子!快,快给看看,我这蘑菇,品相咋样?”张大娘气喘吁吁,脸上却笑开了花。
“大娘,您先进来歇口气。”王小虎笑着迎上去。
王大柱也赶忙过来帮忙,把背篓小心翼翼地卸下来。
李翠花拿着杆秤,准备过秤。
王小虎却拦住了她,他抓起一把蘑菇,仔细看了看,又把它们倒在一块干净的布上摊开。
问题来了。
张大娘采的蘑菇,数量是多,但品相参差不齐。
有品相极佳的秋露菌,也有很多个头小、或者已经有些开伞的次品,甚至还夹杂着几根根本不值钱的杂菌。
如果一股脑儿按高价收,自己肯定亏。
可要是压价,或者挑挑拣拣,又怕伤了村民的热情和情面。
这第一笔生意,要是开不好头,后面的事就难办了。
“爷,咋办?”王小虎心里有些发虚。
“慌什么。”土地爷的声音稳如泰山,“做生意,最讲究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今天要是心软,明天他们就能把泥巴和石头都给你背回来。你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为什么好东西值钱。”
王小虎心里顿时有了底。
他对一脸期待的张大娘笑了笑:“大娘,您这蘑菇采得真不少,辛苦了。不过,咱们既然是跟百草堂做长久买卖,就得按人家的规矩来。孙掌柜只收顶好的货,这样才能卖出价钱。”
说着,他开始动手,将蘑菇分成了三堆。
“您看,像这种,个头匀称,菌盖厚实,边上还带着白霜的,这是最好的,孙掌柜抢着要。这种,我按昨天说好的,五毛钱一斤收。”
他又指了指第二堆,那些个头稍小,或者品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