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纶推了推眼镜,好奇地凑近:“这就是西洋人说的’神药’?听闻价比黄金…”
\"在滇省,它将免费提供给所有伤员。\"唐启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革命不是为了换一批人骑在百姓头上,而是要让所有人活得更有尊严。”
蒲殿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示意侍从取来一支样品细细端详。
唐启继续道:\"我知道诸位最大的顾虑,是怕滇省借联合之名行吞并之实。\"他站起身,从赵明远手中接过一个长条形的木箱,“请看这个。”
木箱打开,一支造型奇特的步枪静静躺在绒布上。不同于清军老旧的单发步枪,这支枪有着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弹仓设计。
\"滇一式步枪,使用八发弹夹,射速是普通步枪的五倍。\"唐启熟练地装填弹药,“滇省兵工厂已能量产,每月可装备一个团。”
张彪的眼睛瞪得溜圆,作为军人,他太明白这种武器的价值了。
\"这样的武器…\"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滇省愿意提供给川军?”
\"不是提供,是共同生产。\"唐启纠正道,“若联合成功,我们将在重庆建立分厂,由川滇共同管理。”
室内响起一片低声议论。唐启知道,他已经抓住了这些务实革命者的注意力。
\"诸位,\"他提高声音,“我知道你们起义的初衷——保路权,争民权。但恕我直言,推翻清廷只是第一步。保皇派因为妖后失败,革新派虽有崛起之势,但最终也会因为资本利益而失败。国家唯有依靠千千万的农民和工人,才是真正的革命道路。”
罗纶皱眉:“唐总督此言差矣。西方列强皆行君主立宪或共和制,何以言其失败?”
唐启不慌不忙,从公文包中取出一叠文件:“这是滇省两个月来的变化,请诸位过目。”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递。上面详细记录了滇省的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建立农业合作社;新建的纺织厂、机械厂为工人提供优厚待遇;全省普及四年义务教育;六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生活补助…
\"这…这些都是真的?\"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志会成员声音颤抖,“农民真的能分到土地?”
\"千真万确。麦子熟了千万次,人民万岁第一次。我们不仅限于推翻封建制度,还要着手对抗帝国主义对龙国的瓜分。唯有强军富民,才是唯一道路。\"唐启指向文件上的数据,“滇省已有七十万农民获得土地,农税不超过收成的两成。化肥厂投产后,粮食产量增加了四成。”
蒲殿俊仔细阅读着文件,眉头渐渐舒展:“唐总督,这些措施…确实令人钦佩。但川东情况复杂,恐怕…”
\"蒲先生,\"唐启直视着他的眼睛,“我今日冒险前来,就是要告诉诸位:滇省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在四川实现。而且必须更快、更好!”
他走到窗前,猛地拉开窗帘。远处,成都的贫民窟在月光下若隐若现。
\"看看这座城市!清廷统治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我们革命,不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切吗?\"唐启转身,眼中燃烧着炽热的光芒,“滇省已经摸索出一条路——人人有田种,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书读。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才是真正的革命!”
室内鸦雀无声。唐启知道,他的话已经触动了这些革命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怀。
\"空口无凭!\"张彪突然吼道,“谁知道你是不是在画大饼骗我们?”
唐启不怒反笑:\"问得好!\"他从文件堆中抽出一张地图,“这是滇省正在建设的铁路网和电力规划。半年内,昆明到曲靖的铁路将通车;一年内,全省主要城市都将通电。我计划在川省各个县城建设电力网,因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