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的意思是两头赚钱?”
"
正是!
"
唐启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粉末,“我已经下令兵工厂全力生产德式步枪和弹药。
至于制药厂,青霉素的产量要翻三倍。”
工业部林墨皱起眉头:“可是总督,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复杂,培养菌种”
"
设备问题我会让兵工厂积极配合你们。
"
唐启打断他,"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默一眼,“这是青霉素大批量制造的’改良方案’。”
林墨快拿起方案。
仔细阅读每一行,那份方案上根据青霉特性改进的技术之先进,远当时现在的工艺水平。
他一直以为是总督从什么秘密渠道搞来的,现在看来
"
另外,"
唐启继续道,“我们要立即扩建昆明到重庆的铁路,同时疏通长江航道。
所有出口货物必须贴上’西南制造’的标签。”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
当唐启终于宣布散会时,窗外已是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
老王,你留一下。
"
唐启叫住准备离开的秘书。
等其他人都走光了,唐启才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明天一早,你亲自带人去趟上海。”
"
上海?"
秘书一脸茫然。
"
对,去找那些洋行的买办。
"
唐启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告诉他们,西南政府有大批青霉素现货,价格比市场价高五成。”
秘书瞪大眼睛:“五成?那些洋鬼子能答应?”
"
他们会答应的。
"
唐启冷笑,“因为很快,整个欧洲都会为青霉素疯狂。”
三天后,总督府外的场景印证了唐启的预言。
十几个西装革履的洋人跪在大门前,有英国人、法国人、甚至德国人。
他们操着蹩脚的中文,声嘶力竭地喊着:“总督大人!
这是救命的药啊!”
昆明城的老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看那些洋人,也有今天!”
“听说他们求的是唐总督明的那种神药,能治百病呢!”
“活该!
当年他们怎么对我们的?”
唐启站在二楼窗口,冷眼旁观这一幕。
秘书站在他身旁,脸上写满不可思议:“总督,您真是神了!
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洋大人,现在跟哈巴狗似的”
"
这只是开始。
"
唐启转身走向办公桌,“告诉商务部,青霉素价格再涨五成。
还有,让《西南日报》的记者来拍几张照片。”
"
拍照?"
秘书更糊涂了。
唐启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让全中国的人都看看,洋人是怎么跪着求我们中国人的。”
接下来的日子,西南地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态。
兵工厂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冒着黑烟,制药厂的工人三班倒,新建的铁路以惊人的度向前延伸。
唐启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厂里。
这天,他正在视察新建的第三兵工厂。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熟练地操作着设备。
"
总督大人,"
厂长是个精瘦的相省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按照您的图纸,新式步枪的日产量已经达到五百支了。”
唐启拿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