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我张家世代吃的是朝廷俸禄,如今民国初立,更当报效国家。
我那三个小子,从小在山里摸爬滚打,对付那些毒贩子绰绰有余。”
唐启拍拍他的肩膀,想说些什么,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他望着张家父子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为有这样的忠勇之士而自豪,又为即将到来的牺牲而忧虑。
与此同时,在总督府地下三层的电讯处,十几名年轻的电报员正戴着耳机,全神贯注地监听空中飘荡的电波。
突然,一名女报务员举起手:“又出现了!
频率4785千赫,信号微弱但规律性很强!”
电讯处处长李默然快步走来,接过耳机仔细聆听。
耳机中传来断断续续的"
滴滴"
声,像是某种密码。
"
记录下完整信号,立刻送往密码组破译。
"
李默然下令,“同时通知徐局长,我们可能现了一条大鱼。”
当晚的紧急会议上,徐长三向唐启汇报了电讯处的现:“这个秘密电台从三个月前开始活动,每次报时间不过十分钟,位置一直在变动。
但从信号强度判断,应该就在昆明城内。”
唐启眉头紧锁:“能确定是哪个方面的吗?”
"
手法很专业,不像是地方军阀的。
"
徐长三分析道,“从密码结构看,有北洋系的特征,但又有倭国陆军密码的影子。”
"
双面间谍?"
唐启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所在。
徐长三点头:“极有可能。
我们暂时将其代号定为’夜莺’。”
接下来的两周,一场无声的猎捕行动在昆明展开。
徐长三亲自指挥,采用最原始但有效的方法,分区停电配合无线电测向。
每当秘密电台开始报,电讯处就立即通知电力公司切断某个区域的供电,同时派出携带便携测向仪的特工在街上游走。
"
东区停电后信号减弱,西区停电无影响。
"
李默然在地图上画着圈,“目标应该就在翠湖周边两公里范围内。”
范围逐渐缩小,最终锁定在昆明学堂周边。
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学生多为富商和官员子弟,教师也多是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
"
学校里至少有二十名教师符合我们对’夜莺’的侧写。
"
徐长三翻看着调查报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有机会接触军政要员子女的。”
调查一度陷入僵局,直到一个偶然的现打破了僵局。
年轻的外勤特工小王在学堂附近的文具店蹲守时,注意到一个细节。
"
局长,那位林小姐又来了。
"
小王低声报告,“她买了三瓶进口墨水,牌子很特别,是德国产的’天鹅’牌。”
徐长三眼睛一亮:“就是上次密码组说的那种墨水?”
"
没错!
"
小王兴奋地说,“密码组分析过截获的密信,说密信上书写的药水的基础成分与’天鹅’牌墨水的配方高度吻合!”
这一现成为突破口。
林月华,昆明学堂新聘的国文教员,二十五岁,自称是北京女子师范毕业,举止优雅,谈吐不凡,深受学生喜爱。
经过秘密调查,她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袁世凯总统府侍卫处派出的高级间谍,代号"
夜莺"
。
更令人震惊的是,她还同时为倭国情报机关服务,将西南的军工情报和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