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基础。”陈默和杨蜜两人一边走出影院一边说道。
“其次,林日朗並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被逼入绝境的普通人。他的“劫持医院”行为虽违法,但符合“为救孩子不惜一切”的父爱逻辑,情感上具有说服力。
毕竟,这很容易让人產生共情,它会让人感同身受:有一天,我也可能是那位父亲;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也没有別的选择。”
“同时,聪明的地方还在於,影片通过多方势力的介入,展现了群体对个体的碾压,以及小人物反抗的无力感。这种“蚍蜉撼树”的悲剧性增强了戏剧张力。
从这几方面来说,的確是很聪明的选择。”
“所以,我预测这部电影的票房应该不会低。”陈默又笑著说道。
“但是口碑估计不会太好。”陈默接著又补充道。
“为什么”杨蜜疑惑。
“因为掛羊头卖狗肉”
陈默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是有这部分的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剧情的明显的逻辑bug和太刻意的强行煽情!”
“就说一点,我其实也不太能理解,编剧到底是怎么想的
成年人的心臟不能移植给小孩!这应该是常识吧
可是结果呢编剧给出的解释是:他儿子的心臟和成年人一样大,所以要换,最后换了个成年人的心臟。
不是说电影不能出现逻辑bug,因为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可是这种剧情,其实已经有些偏向“现实题材”了,那么这种基础的逻辑bug,就太致命了!
因为现在的观眾和过去的观眾是不一样的。
简单的说,没那么好骗了!
所以这个单单是这个剧情就足够让很多观眾觉得电影在侮辱他们的智商!”
说实话,陈默也完全没想到,这么低级的错误,居然直接就上了。
“额”杨蜜也有些无语了。
“还有,心臟移植需要严格配型,且必须在极短时间內完成手术。片中“市长儿子临时抢走心臟”的桥段缺乏医学细节支撑,显得过於戏剧化。
而且也太粗糙了。
结局部分也是如此,林日朗最终选择用自己的心臟救儿子,但现实中“活体心臟移植”几乎不可能,因为心臟捐献者需脑死亡。这一设定纯粹为煽情服务,可以说完全违背了医学常识。
原版《迫在眉梢》中主角是被警方击毙后捐献器官,而《误杀 2》的改编让结局显得刻意悲壮。”
“所以,这部电影的优点和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
优点是通过极端情境放大社会矛盾,引发观眾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缺点更明显,医学细节、警方行动、角色动机这些都经不起推敲,而且一些无厘头的剧情,让剧情的不真实感被放大,完全罔顾了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的事实。
核心问题在於,它更注重情绪渲染和社会议题的表达,而非故事的严密性。”
两人聊著聊著,就走出了影院,只是有时候,你想低调,但是有人却不愿意让你低调。
这不,两人刚走出影厅,还没到电梯口,突然一个激动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陈导!”
陈默脚步一顿,心里暗骂一句:“靠,口罩墨镜都戴了,这都能认出来”
杨蜜也愣了一下,下意识往陈默身后躲了半步,压低声音道:“完了,被发现了。”
喊人的是个三十出头的男子,他手里拿著话筒,身后还跟著一名摄影师,身份呼之欲出了。
显然这是来电影院做线下採访的记者,他三步並作两步衝过来,眼睛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