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那个会拉大提琴的文艺咖。
但是却又给人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殯葬师。
刚出场时,身著衬衫,戴著墨镜,摸著寸头、留著胡茬的莫三妹在女友面前的那种小心翼翼,之后他被同事电话打断的不同口吻,立刻让观眾感受到了莫三妹的直。而当他下车隨口吐掉东西,扬手从同伴处接到香菸,还拿起烧著的黄纸点菸时,观眾又看到这个人物的市井味和隨意。在后面他被人冤枉偷东西时,就索性脱得只剩內裤来自证。
一个亮相、一场误会的解决就把莫三妹的外在形象呈现给了观眾。这位不拘小节,无所顾忌,不太注意自我形象,又带著点痞气的莫三妹立在了观眾面前。
这样的角色可以说恰到好处,他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没有好到顛覆大家一贯对殯葬业人士的印象,也没有坏到不切实际。
他不拘小节,骨子里是善良的,但是同时他同样的也有著普通人的劣根性。
好几次说不想做了,可是当出现“给的太多”的情况,他还是不得不说一句“真香”!
电影的细节很丰富,丰富到不像是演出来的,倒像是某个时空真实发生的事情的节选。比如小文醒来的那个早晨,入境了一个脑袋的外卖员,他在这出现,竟然只是在这儿出现,而不是服务於后续的剧情,只是很合理的出现了。
《人生大事》中的街道,现代化的车水马龙、通天大道只是惊鸿一瞥,情节展开的重点街道是狭窄到只容一辆车通过的弄堂,路边楼上是老式居民楼,楼下是路边小店,烟火喧囂,邻里摩肩,这个意象是市井百姓的热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空间。
殯葬仪式、殯葬物品、西游记相关意象,都是华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印记,在人们心头烙印深刻、寓意共通。文化意象形成为一种文化符號,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人生大事》中,文化符號绚烂繁多,那一种华夏文化的浸透感,浓郁悠远。
我个人观影是比较挑剔的,笑,厌恶低俗玩笑,不喜欢尬笑,谐音梗一般有的时候还行,喜欢正常的笑点,比较喜欢想一下能爆笑的。这里的笑点比较密集,比较正常。
泪,我是抗拒一切煽情设计的,不喜欢为了让人悲伤而悲伤,双手拒绝。生活已经这么苦了.我承认我有些逃避
陈默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面,对这方面的处理,我还比较能接受,苦难有了,但人们更努力的活了。无论是剧中人,还是观眾我,心臟像经歷了一场有氧运动。疲惫,但结束了,结束之后,有些放鬆。
电影没有那么多刻意的煽情,只是在很平静地敘述著,以一个殯葬师的角度去看待那一场场死亡。
或许做不到每一幕都让人共鸣共情,但是我想其中至少有一些,能不经意间触碰到我们的共情点。
这个电影立意本身感觉就不是“我要告诉你什么道理,通过这些事儿告诉”而只是讲好几个小故事,至於道理,观眾朋友们可以自行解读。
这就很好,几个小故事的选择也很有针对性。
第一个是小文的外婆去世,对於一个孩子来说,我们国人向来是很少会给一个孩子灌输关於死亡概念,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所以,男主角对小文追著他要外婆的时候,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看似冷漠的用烧掉了,再也看不到了的话来说,对一个孩子太残忍了。
所以,终究还是用了“变成星星了”来解释。
这一件件不同的葬礼都是他成长的资粮。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文在学校表演节目的时候,那个小男孩的那一声:“妈,一路走好!”
观影的时候,全场爆笑,可是笑过之后,却莫名的有股子悲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