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精致地还原了红河的一段河湾和蒙自城郊的部分地貌。最吸引眼球的,是河岸边矗立的一座巨大的蒸汽起重机模型(静态,但结构清晰)。它有着高高的铁架、粗壮的吊臂、巨大的抓斗和粗实的蒸汽锅炉与气缸。旁边停靠着几艘货船模型,岸上堆放着沉重的木箱、成捆的货物和巨大的石料。
“看这个!”阿猫指着起重机,“这叫蒸汽起重机!力气比一百个壮劳力还大!有了它,货船上的大件货物,再也不用肩挑背扛!沉重的石头、木材,轻轻一抓就吊起来,放到该放的地方!建房子、修码头、运货物,又快又省力!咱们蒙自靠着红河,要是有了这样的码头,那货物吞吐量得翻多少倍?生意得兴隆成啥样?”
众人看着那钢铁巨臂,想象着它轻松吊起需要几十人才能搬动的货物,眼中充满了向往。码头工出身的汉子更是激动地搓着手:“乖乖!这要是真有,腰杆子可算能歇歇了!”
沙盘另一角,比例被特意放大,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模型。土墙灰瓦,却透着不同寻常:
房子里,一盏小小的白炽灯泡散发着温暖的黄光(虽然白天看不太明显,但有导线连接)。
院子里,一个石磨盘正在电动马达的驱动下平稳地旋转着,旁边还放着一小堆待磨的玉米。
模型旁边,一个工作人员正卖力地蹬着一台脚踏式发电机,为这个小院模型提供电力。
再看这个农家院!”阿猫的声音带着兴奋,“有了电,晚上不用再点那熏眼睛、还费钱的油灯!小灯泡一点,亮堂!娃娃看书做活计都方便!院子里这磨盘,不用驴拉,不用人推,通上电自己转!省下多少功夫和力气?磨面又快又匀!”
他指着沙盘上一处标注着“蒙自发电厂”的建筑模型:“以后啊,咱们建个烧煤的大电厂,发出更多的电!不仅能点灯推磨,还能带动水泵抽水灌溉,带动机器纺纱织布!想想看,咱们的媳妇儿不用再熬夜纺线,姑娘们不用再累死累活地推磨,日子是不是松快多了?”
这番描述,结合眼前那自己转动的磨盘和发光的灯泡,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妇女们。婆娘眼睛发亮,拉着刘老根:“他爹,你看那磨!真能自己转!要是咱家也有……”
刘老根看着那小小的灯泡,又想起刚才的自来水,心里第一次对“工业化”这个词,产生了具体而美好的想象——省力、方便、光亮、干净。
最后,阿猫指着沙盘上延伸向远方的两条细细的平行线:“还有这个——铁路!铁轮子在铁轨上跑的车!跑得比最快的马还快,力气比最大的牛还大,能拉几十节车厢的人和货!要是铁路修到咱们蒙自……”他没说完,但众人眼中已充满了对速度与力量的惊叹。
仿佛是为了印证阿猫的话,队伍被带到了展区最热闹的一角。这里人头攒动,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一个巨大的、制作极其精良的火车和铁路模型占据了整个平台。
模型依地形而建:连绵的绿色山丘(用苔藓和模型树制作)被开凿出幽深的隧道;红河的支流上飞跨着钢铁桥梁;蜿蜒的铁轨穿过田野、树林,连接着一个设施齐全的小车站。站台上,微缩的人物栩栩如生。一列由黑色蒸汽机车(车头喷着模拟的白烟)、几节墨绿色的客车车厢和几节敞篷的货车车厢组成的火车模型,正在铁轨上“况且况且”地运行着(后世电动马达驱动,模拟蒸汽机节奏),时而钻入山洞,时而驶过大桥,时而停靠车站,时而在岔道上变换路线。
最吸引人的是控制台。一个穿着工装、头发有些凌乱的外国工程师(金发碧眼),正全神贯注地操纵着几个旋钮和手柄,控制着火车模型的速度、方向,还不时兴奋地搬动控制台上的道岔扳手,让火车变换轨道,玩得不亦乐乎,嘴里还发出“呜——呜——”的拟声词,像个大孩子。
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