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时使馆的木质屋顶多次起火,守军被迫冒着弹雨上房扑救。团民将砍下的教民头颅挑在竹竿上,沿街示众,试图瓦解守军士气。夜间敲击铜锣、吹响号角,制造恐怖氛围。
清军在正阳门城墙和周边高地架设克虏伯大炮,向使馆区发射实心弹与开花弹。但由于慈禧密令“围而不歼”,炮击多为象征性,弹着点常偏离目标。部分清军神机营士兵使用德制毛瑟步枪,隐蔽在民房屋顶或树丛中,狙杀使馆区内的外国士兵。7月11日当天,一名意大利军官被爆头身亡,引发守军恐慌。清军工兵挖掘地道至英国使馆下方,试图埋设炸药炸毁建筑。守军通过监听地下动静,反向挖掘并灌水破坏,双方展开地下拉锯战。
使馆区外围堆满沙袋、家具、马车残骸,《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记录甚至“用书籍和银元宝砌墙”。英国使馆主楼窗口垒砌砖石,仅留射击孔。守军武器匮乏,仅有机枪2挺(马克沁机枪1挺、诺登飞特机枪1挺),步枪子弹平均每人不足50发。法国水兵用酒瓶制作燃烧弹,投向逼近的义和团民。外国妇女儿童被集中到英国使馆地下室,部分人协助搬运弹药、护理伤员。一名俄国女伯爵持手枪在防线后督战,射杀退缩的士兵。
未能逃入使馆区的中国教民被义和团搜捕,男性多被斩首,女性遭凌辱后杀害。东单牌楼附近悬挂数十具尸体,乌鸦啄食腐肉。地痞流氓假借“灭洋”之名,洗劫商铺富户。前门大街“瑞蚨祥”绸缎庄被焚,伙计为护货柜与暴徒搏斗,横尸店门。夏季高温下,未掩埋的尸体滋生蝇蛆,霍乱在难民中扩散。一名意大利传教士记录:“孩童腹泻至脱水而死,母亲抱着尸体在街头游荡,如同地狱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