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关键支撑。
五、政治意义
此项工作将有力证明:
边疆各族人民自古就是中华文明坚定守护者;
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科学防护手段远超同时期西方技术。
妥否,请批示
附件:
克孜尔千佛洞封堵点分布图(手绘)
木扎提河水文地质报告摘录
七份民间口述记录(维吾尔语原件及汉译稿)
俄制子弹壳及斯坦因探险队遗物照片
(汇报人签名)
xxx
1978年12月8日
【批注栏】
国家文物局1979\/1\/15批复:
\"此报告反映情况极为重要,拟列入79年重点考古项目。请新疆自治区革委会协调军事管制事宜,务必注意工兵排作业安全。另,建议联合中科院心理所同志参与,妥善处理群众中的迷信思想残余\"。
——王治秋签发
第二份文件是《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抢救性考古调查报告》
编号:xJ-KZ-1979-001
调查时间:1979年5月15日-8月20日
调查单位:国家文物局西域考古队、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新疆军区工兵第12团
一、调查背景
根据1978年12月《关于申请对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地区开展抢救性考古调查的汇报材料》(编号xJ-KZ-1978-012)指示精神,本队对克孜尔千佛洞西岸崖壁区72处封堵洞窟进行系统性发掘,重点验证晚清护宝工程的技术特征及防御装置遗存。
二、调查方法
无损探测
使用苏联产ГnП-1型地质雷达扫描封堵墙体结构。
对第17、24、38号洞窟实施红外热成像壁画层无损检测。
分层揭露
采取\"十字探沟法\"逐层清理封堵墙体,全程录像记录。
排爆作业
新疆军区工兵排使用瑞典产FFV-013金属探测器定位疑似爆炸装置。
三、主要发现
1.封堵墙体构造(图1-1至1-3)
材料分析:
墙体由波特兰水泥(经xRF检测含62%硅酸三钙,符合1890年代英国标准)、竹节钢(直径12,表面锻打鱼鳞纹)及木扎提河砾石构成,确认为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
工艺特征:
水泥浇注层内嵌垂直钢条间距18,水平向用骆驼皮条捆扎钢筋,与1889年法国埃菲尔铁塔铆接工艺存在相似性。
2.诺苏文警示标识(图2-1)
位置:第24号洞窟封墙东南角,距地面1.2处。
铭文内容:阴刻彝文(诺苏方言)\"?????\"(音:ngaopudoxi,意:地雷危险)。
文字断代:笔划间残留朱砂颜料,经质谱检测含滇南辰砂成分,与云南东川府1897年矿务档案记载的朱砂贸易路线吻合。
3.定向雷装置(图3-1至3-5)
分布规律:共清理出19具定向抛射装置,集中分布于第8、17、38号洞窟入口坡道,呈30°夹角交错布置。
构造解析:
外壳:铸铁铸造,长38x宽22,内壁衬新疆地产石棉片(厚5)。
抛射药:黑火药(75%硝酸钾+15%硫磺+10%木炭)与莫辛纳甘子弹发射药混合装填。
破片层:嵌入碎瓷片(经比对为喀什噶尔窑青瓷)、生铁钉及狼牙骨刺。
触发机构:改良自坎儿井辘轳棘轮装置,绊发线采用和田蚕丝浸羊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