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土木结构,屋顶晾台种植花草,木质雕花门廊极具特色。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活动中心,周边街巷中可见头戴花帽的维吾尔族居民、头缠白布的浩罕商人以及身着制服的清朝士兵,形成多民族混居的景象。土路巷道纵横交错,驴车与行人穿行其间。清真寺旁有身患象皮病的儿童乞讨。伊斯兰教占主导,每日五次礼拜声回荡,周五聚礼时艾提尕尔清真寺可容万人。苏菲派教团(如伊禅派)在民间影响深远。
作为丝绸之路南线与中亚草原路线的交汇点,喀什噶尔汇聚了来自俄国(布哈拉、塔什干)、英属印度(克什米尔)、阿富汗及中国内地的商队。骆驼、马帮驮运货物,俄国卢布与清朝铜钱并行流通。大型巴扎(集市)沿街道展开,尤以“欧尔达希克”(皇宫大门)巴扎着名。摊贩售卖和田玉石、印度香料、俄国布匹、英制五金及本地土布、干果。
手工业作坊(铜器、木雕、土陶)集中于特定街区,工匠世代传承技艺。本地出产的喀什噶尔绒毯、维吾尔小刀(“英吉沙小刀”)、印花棉布(“艾德莱斯绸”前身)远销中亚。天津商人引入内地茶叶、丝绸等,与俄国商品形成竞争。俄国商人收购羊毛、皮革,输入工业制品(火柴、煤油),形成不等价交换。
街头可见说书人演绎《福乐智慧》,茶馆里商人抽莫合烟、饮茯茶洽谈生意。巴扎上烤包子、抓饭香气弥漫,乞丐吟唱“木卡姆”片段乞讨。节庆时,萨玛舞与斗羊活动吸引人群。
此时尚无王月生熟悉或者在欧美俄常见的现代交通工具,货物依赖骆驼、驴车运输。俄国试图修建中亚铁路奥伦堡-塔什干线尚未延伸至喀什,消息传递仍靠驿站系统传递或商队捎带。手工业技术沿用古老技法,如土陶不上釉、铜器手工錾花,织毯使用垂直木架。俄国引入的简易机械(如轧棉机)开始零星出现。
此时清廷统治力渐衰,俄英代理人暗中争夺影响力。伯克制度虽名义上废除,旧贵族仍保有社会威望。底层民众受税负与高利贷盘剥,埋下后续动荡伏笔。俄国与英国通过《中俄伊犁条约》等协议渗透新疆。
1893年设立的俄国领事馆位于北门外,俄华道胜银行在此设立商贸区,俄国商品(如印花布料、日用品)大量倾销,形成以售卖俄国货为主的“安集延商贸区”。浩罕国商人在北门外的安集延商贸区经营,街巷狭窄拥挤,砖房带有俄罗斯风格。
英国领事馆尚未建立,但此时英国势力已通过印度商人活跃于当地市场。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于1890年代多次途经喀什,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亦即将于1900年首赴西域,喀什成为西方探险队补给站。传教士(如瑞典传教站)活动有限,主要服务于极少数欧洲人。
喀什噶尔提督为新疆四大提督之一,另为伊犁、阿克苏、巴里坤,统辖南疆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驻军,兼管边防、屯田与地方治安。提督府位于喀什新城(今疏勒县),与老城(维吾尔聚居区)相隔数里,形成“汉城-回城”分治格局。提督多由湘军、甘军系统汉人将领担任,此时在任提督为董福祥旧部张俊。
新疆驻军以“勇营”为主,此时主要是董福祥的甘军改编的“定远军”,辅以少量八旗残余和绿营旧制。喀什噶尔提督辖区(含周边四城)总驻军约2000-3000人,其中喀什新城核心驻军约800-1000人。相较俄属中亚驻军,如奥伦堡军团数万人,规模明显不足。喀什驻军分为装备较新式枪械的主力部队,负责要地防务的常备军;分散驻扎于边境卡伦(哨所)和交通要道,多持旧式武器的巡防营和半农半兵;战时征调,战斗力低下的屯田兵。其中骑兵约200-300人用于边境巡逻,马匹多为本地矮种马;步兵作为主力部队,装备步枪者约半数;炮兵属于象征性存在,仅有数门老旧前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