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在岭南,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数量的赤眼蜂,成了难题。沈括当机立断,一面奏报李恪,请求从岭南调运赤眼蜂卵;一面组织农民采集田间的黑秆虫虫卵,送往农桑院实验室,尝试人工培育赤眼蜂。
李恪接到奏报后,立刻下令岭南节度使调动人力,采集赤眼蜂卵,用最快的速度运往江南。同时,他命百骑司暗探在江南各地巡查,寻找投放害虫的 “影先生” 党羽,防止他们再次破坏。
半个月后,第一批赤眼蜂卵运抵江南。沈括带领技术员,将蜂卵小心翼翼地撒在受灾稻田中。赤眼蜂孵化速度极快,不出三日,便在田间飞舞,开始捕食黑秆虫的虫卵。随着赤眼蜂数量的增加,黑秆虫的繁殖速度逐渐减缓,稻田的受损情况得到控制。
与此同时,百骑司暗探在扬州郊外抓获了三名正在投放黑秆虫虫卵的黑衣人,经审讯,他们正是 “影先生” 麾下的 “影使”,受令在江南投放害虫,制造粮荒。李恪下令将三人押解至长安,交由大理寺严惩,同时命百骑司加强对江南各州的巡逻,确保不再有类似事件发生。
一个月后,江南的虫害彻底平息。幸存的 “长安稻” 长势喜人,开始抽穗灌浆。沈括再次来到苏州的稻田,看着金黄的稻穗,心中满是欣慰。苏州知府感慨道:“若不是沈院长及时想出‘以虫治虫’的方法,江南的粮食收成恐怕要减半了!‘长安稻’不仅高产耐旱,还让我们学会了科学防治虫害,真是造福百姓的好稻种啊!”
当江南 “长安稻” 丰收的奏报传回长安时,李世民正在与李恪查看铁道延伸至江南的规划图。看到奏报,李世民笑着对李恪说:“沈括有勇有谋,不仅改良出好稻种,还能化解虫害危机,是难得的人才。‘长安稻’在江南推广成功,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让百姓更加信任朝廷,这对稳固江南至关重要。”
李恪点头应道:“父皇所言极是。此次虫害也让我们意识到,‘影先生’的势力无孔不入,连农业生产都想破坏。儿臣已命农桑院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同时在各地设立农业监测点,提前预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江南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忙着收割 “长安稻”,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金灿灿的稻谷堆成小山,不仅承载着百姓的希望,也象征着大唐盛世的稳固。而沈括与农桑院的技术员们,又开始投入到新的农业研究中,为大唐的繁荣发展,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