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产量有限,才暂用包铁木轮与木包铁轨道过渡。如今臣已命工匠在少府监试炼全铁车轮,选用更坚韧的灌钢法锻造,边缘还会加装凸起的轮缘,既能减少摩擦,又能牢牢卡在铁轨间;铁轨也可改用纯熟铁打造,铺设时在枕木间填入碎石与粗砂,增强耐磨性。至于路基倾斜,乃是夯筑时未用‘三重法’—— 后续改进时,臣会令工匠先铺一尺厚的碎石层,再填灰土,最后用重达千斤的石碾反复碾压三遍,确保路基百年不陷!”
张元也紧跟着补充,语气恳切:“陛下,此物长远之利远胜眼前之弊!臣算过一笔账,一辆铁道车厢可载粮五千斤,是马车的五倍;每日可行二百里,比漕运快三倍。若将来铁道成网,北至幽州抵御突厥,南至扬州转运粮草,调兵时十日可达,运粮时损耗能减少四成。眼下虽有瑕疵,却是开天辟地的新物,只需假以时日改进,必能成为大唐的国之利器啊!”
李世民没有立刻开口,而是俯身蹲下,指尖轻轻抚过磨损的铁轨,细碎的木屑与铁屑沾在指腹上。他抬眼望向远方延伸的轨道,目光掠过阎立德与张元眼中的恳切,又扫过群臣或质疑、或期待的神色,沉吟片刻后,缓缓站起身。“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威严,清晰地传遍全场,“世间新生之物,哪有一蹴而就的?当年朕推行均田制,初时也有官吏说‘民不愿从’,如今不也让千万百姓有了安身立命的田地?这铁道亦是如此,岂能因些许瑕疵便弃之如敝履?”
他转向阎立德与张元,眼神坚定:“继续试,继续改!朕要的不是供人观赏的‘奇巧玩物’,而是真正能运粮、能调兵、能惠及国计民生的实用利器!” 随后,他看向户部尚书与少府监令:“改进所需的钱帛,少府监先拨付一半,余下的从内帑支取,不得向百姓加征分毫赋税。”
阎立德与张元闻言,眼中瞬间泛起光彩,连忙躬身叩谢:“臣等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造出可用之铁道!” 周围的工匠们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振奋的神情,有人悄悄握拳,低声与同伴讨论着改进方案。方才提出批评的韦挺见皇帝态度坚决,又听闻不加重百姓负担,也不再多言,只是微微颔首。侯君集等武将更是面露喜色,低声畅想未来铁道通至边疆、粮草兵器快速转运的景象。
春日的风拂过渭水,带着湿润的水汽,吹在磨损的铁轨上。虽仍有瑕疵,却仿佛已映照出未来纵横大唐的铁道网络 —— 那些延伸至四方的铁轨,将载着粮草、兵器与民生物资,贯通南北东西,而李世民的这一决定,不仅给了技术创新一颗定心丸,更为大唐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坚实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