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夜以继日、紧锣密鼓的施工,王家村段的新渠以及与之配套的混凝土水闸终于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
这条新渠宛如一条被驯服的巨龙,挣脱了昔日蜿蜒曲折、淤塞不堪的旧貌,以一种笔直而充满力量的崭新姿态,静静地横卧在关中平原沃野之间。渠壁采用灰白色的“贞观泥”整体浇筑,表面打磨得相对平整,在秋日阳光下反射着坚实而温润的光泽,确似钢铁铸就,却又比钢铁更具自然的厚重感。渠底宽阔,足以容纳数艘漕船并行。清澈的渭河水被引入渠中,波光粼粼,宛如一条流动的银色绸带,不再像过去那般浑浊湍急,而是以一种沉稳而迅疾的速度奔流着,哗啦啦的水声仿佛在欢唱,滋润着两岸即将迎来秋收的土地。
而那座巍然矗立的混凝土水闸,更是堪称这个时代的工程奇迹。它犹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微型堡垒,整体呈现出一种简洁而雄浑的几何美感,与周围的自然风光既形成对比又奇异地融合。闸墩厚实无比,其上架设着巨大的硬木绞盘,碗口粗的绳索连接着下方沉甸甸的铸铁闸门。闸门上并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只有工匠们用巧手勾勒出的简单云纹,以及中央一个巨大的、凸出的“唐”字,在水汽氤氲中若隐若现,彰显着帝国的威严与力量。当仪式开始,十名健壮的闸工齐声吆喝,奋力推动绞盘时,沉重的闸门发出“嘎吱嘎吱”的厚重声响,平稳地缓缓升起。顿时,被蓄积的河水如同挣脱了束缚的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着从闸门下汹涌而出,激起漫天洁白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绚丽的彩虹,形成一道动人心魄的壮丽水帘。
新渠和水闸的建成,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王家村一地的灌溉难题。它意味着这段曾经令无数漕船夫谈之色变的“肠梗阻”被彻底打通,整个大运河的运输效率即将迎来质的飞跃。这对于维系帝国的经济命脉、平抑关中和长安的粮价、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价值。周围的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他们的脸上早已不见当初征地时的忧虑和抗拒,取而代之的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孩子们在渠边奔跑嬉笑,老人们抚摸着坚固的渠壁,眼中闪烁着泪光,喃喃自语着“皇上圣明”、“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结实的水利”。
这一天,天公作美,秋高气爽,阳光洒满大地。渭水河畔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彩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锣鼓班子卖力地敲打着欢快的节奏,号角声深沉而悠远。河滩上、田埂上,黑压压地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百姓,他们踮着脚尖,伸长脖子,争相目睹这一盛况。朝中的文武百官们也早早奉旨到来,按照品级肃立在预先搭建好的观礼台两侧,彼此低声交谈,脸上无不带着惊叹与好奇。
在百官的簇拥和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中,皇帝李世民身着常服,但眉宇间帝威凛然,步伐沉稳地登上了临时搭建的木质高台。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过脚下这条凝聚了无数工匠心血、也见证了他现代思维与古代力量结合成果的宏伟工程。看着那笔直通畅、焕然一新的河道,那灰白色、闪耀着科技光泽的混凝土护坡,他坚毅的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唯有他自己才懂的满意与感慨。这不仅仅是一条水渠,更是他改造这个时代、夯实帝国根基的坚实一步。
吉时已到,礼炮鸣响!工部尚书阎立德亲自挥动令旗。随着绞盘的转动,那座巨大的水闸再次缓缓提升。这一次,不是为了展示力量,而是为了迎接真正的通行。早已在上下游河道等候多时的数百艘漕船,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依次升帆起锚。领头的一艘“万石船”上,精壮的船老大深吸一口气,朗声喊道:“开船喽!沾陛下的福气,咱们也尝尝这新渠的顺溜!”
船队鱼贯驶入新渠。霎时间,景象为之一变!船工们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