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敲在每个人心上,“贞观之治,需的是能臣干吏!能兴修水利、富庶百姓者,是不是能臣?能改良农具、多打粮食者,是不是能臣?能设计坚城利炮、抵御外侮者,是不是能臣?能妙手回春、活人性命者,是不是能臣?!”
他每问一句,那些反对者的脸色就白一分。
“算学不明,如何丈量田亩,厘清赋税,充盈国库?格物不通,如何改良器械,省时省力,造福万民?百工不兴,如何修桥铺路,建造屋舍,打造兵甲?没有这些‘实学’,尔等口中的‘大道’,不过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何谈治国平天下?!”
李世民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意已决!贞观学宫,经义实学,缺一不可!孔颖达‘经义为本,实学为用’之言,甚合朕意!此八字,当为学宫立学之训!再有妄议学宫根本、阻挠兴学者,视同抗旨!退朝!”
说罢,李世民拂袖而去,留下满殿神色各异的大臣。
魏征看着陛下离去的背影,又看看脸色铁青的国子祭酒和王珪等人,长长叹了口气。陛下的决心和道理,他都明白,但这条路,注定荆棘密布。他握紧了手中的笏板,心中有了决断:他无法完全认同学宫的形式,但他会以谏臣的身份,确保学宫不偏离“利国利民”的初衷,同时尽力弥合陛下与守旧势力之间的裂痕。
翌日,一副由李世民亲笔题写、笔力遒劲的匾额被送到了热火朝天的学宫工地——“贞观学宫”!匾额下方,镌刻着八个稍小却同样有力的大字:“经义为本,实学为用”!这八个字,如同定海神针,也如同宣战的檄文,宣告着新学与旧学的碰撞,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