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员的加入,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两颗石子,在“星芒”项目核心圈层内激起了新的涟漪。
能源系统专家陈铮,年近五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熨烫平整的工装,说话做事极有条理,每一个数据都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光子通讯工程师赵一诺则年轻许多,不到三十,思维活跃,语速快,带着点技术天才特有的、不拘小节的散漫。
两人的到来,立刻让原本以林微光和埃米尔为主导的技术讨论,变得更具张力和挑战性。
在第一次“基石”计划核心小组全体会议上,当林微光阐述了她基于陆时砚点拨后形成的、将备用通道与主体光影艺术融合的新思路时,陈铮首先皱起了眉头。
“林工,这个想法很大胆。”陈铮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但是,将战略级数据通道的载体置于可变的光影效果中,意味着它的物理路径和光学特性并非恒定。这会引入不可控的变量,对通道的稳定性和极端情况下的可靠性构成潜在威胁。按照标准协议,此类通道应追求物理隔绝和参数固化。”
赵一诺却双眼放光,手指飞快地在平板电脑上划动着进行模拟:“不不不,老陈,我觉得林工这思路绝了!你想想,如果我们能把数据流本身进行光学编码,让它成为动态光影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伪装!敌人就算侵入监控,看到的也只是艺术效果,根本察觉不到底下奔流的数据!这安全性比物理隔绝更高!”
埃米尔在一旁试图打圆场:“陈工,一诺,林工的意思是找到平衡点。我们不需要通道时刻处于变幻中,只需要它在非激活状态下,能够完美‘隐身’于环境。激活指令可以由量子基地直接触发,瞬间切换模式。”
“触发机制的延迟和误码率呢?”陈铮追问,“光影系统的响应时间是否在通讯协议允许的容错范围内?我们需要严格的测试数据。”
“测试需要搭建模拟环境,这需要时间!”赵一诺反驳,“而且模拟环境永远无法完全复现真实沙漠环境下的所有光学干扰因素。”
会议室内,严谨保守与激进创新两种风格激烈碰撞。林微光坐在主位,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表态。她理解陈铮的顾虑,那是出于一名资深工程师对可靠性的本能执着;她也欣赏赵一诺的突破性思维,那正是解决这个独特难题所需要的。
“好了。”在争论暂告一段落时,林微光开口,声音清晰而平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陈工的顾虑是必要的,一诺的思路提供了方向。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兼具可靠性与隐蔽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二选一。”
她目光扫过三人:“接下来,分工。陈工,请你负责建立备用通道可靠性评估的完整数学模型,列出所有潜在风险点及容忍阈值。一诺,你负责进行光学编码的初步设计和模拟,重点攻克模式切换的速度和稳定性。埃米尔,你配合一诺,提供‘镜廊’光路系统的所有接口参数和物理约束条件。”
她将庞大的难题分解成可执行的具体任务,指派给最适合的人。“一周时间,我要看到初步的、可以合并讨论的方案框架。有没有问题?”
她的安排逻辑清晰,分配合理,既尊重了不同专家的专长,又将他们导向共同的目标。陈铮和赵一诺对视一眼,虽然眼神中仍有对彼此方法的不完全认同,但都点了点头。埃米尔也立刻应下。
“另外,”林微光补充道,语气严肃,“‘基石’的存在,仅限于本小组。所有讨论、数据传递,必须在指定加密环境中进行。韩队长的安保条例,必须无条件遵守。”
会议结束,三人各自领命而去。林微光轻轻舒了口气,组建团队只是第一步,让这群顶尖且个性鲜明的大脑高效协同工作,才是真正的挑战。
随后的几天,核心小组在高度保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