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应用场景。双方开始了频繁的技术邮件往来。
然而,将实验室的原型技术转化为可供建筑使用的成熟材料,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稳定性、耐久性、大尺寸制备、成本控制……无数难题横亘在前。
就在林微光与实验室的沟通再次陷入技术僵局时,周景明的消息又一次不期而至。这次是一个位于本市、由陆氏集团参股的高精度制造工厂的联系方式和一个预约码。
「该厂具备小批量定制和快速原型制作能力,擅长处理新型材料工艺问题。已预约明日参观洽谈,技术总监接待。」
林微光握着手机,指尖微微发烫。陆时砚不仅指出了方向,甚至为她铺好了通往下一个路口的路。他做得极其隐蔽,通过周景明转达,不留任何直接干预的把柄,维持着那副冰冷疏离的表象。
第二天,林微光向陈设计师请假,独自前往那家制造工厂。工厂位于市郊工业园区,外表其貌不扬,内部却干净得如同手术室,充斥着各种高精尖的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接待她的技术总监姓王,是一位神情专注、话语不多的工程师。
林微光拿出她与新加坡实验室沟通的技术资料和初步构想,王总监仔细翻阅后,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带她参观了他们的无尘车间和材料测试平台。
“想法很前沿,实现难度很大。”王总监最终开口,语气务实,“纳米材料的分散稳定性、聚合物基底的长期耐候性、大面积电极的均匀性控制,都是挑战。而且,成本会非常高。”
林微光的心沉了下去。
“但是,”王总监话锋一转,指着测试平台上一种正在接受疲劳测试的复合材料样品,“我们最近在为航天部门做一个项目,解决了一种特殊涂层的附着力和平整度问题。或许,可以借鉴那种工艺,尝试制作小尺寸的、多层复合的功能样板,先验证光学效果和基本机电性能。”
他愿意尝试!尽管只是小样本试制,但这意味着从理论向实践迈出了关键一步!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光几乎扎根在工厂的联合实验室里,与王总监和他的团队一起,反复调整材料配比、涂层工艺、电极设计。她不再是单纯提出需求的设计师,而是必须深入理解每一个工艺细节对最终效果的影响,将艺术构想与冰冷的工程语言进行艰难的转译。
她纤细的手指沾满了试剂,白皙的脸颊偶尔会蹭上油污,眼睛里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光亮。她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触摸到“建造”的实质——那不仅仅是线条和形态,更是与物质本身的直接对话,是克服重力、时间、和物理法则的漫长博弈。
陆时砚提供的资料库里,一些关于材料界面处理和失效分析的报告,在关键时刻给了她重要启发。她甚至能感觉到,那些资料被放置的位置和标注的重点,似乎隐隐预判了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一周后,第一片巴掌大小的、粗糙的功能样板被制作出来。连接上简陋的控制电路,当林微光小心翼翼地调节电压时,那片看似普通的深色玻璃,表面竟然真的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从略带雾感的深色,逐渐变得清晰透亮,并且在某个电压区间,表面浮现出清晰的镜面效果!
虽然状态切换还不够平滑,镜面反射率也远未达到理想值,但基本原理被验证了!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连一向严肃的王总监脸上也露出了些许笑容。
林微光捧着那片沉甸甸的、凝聚了无数心血和运气的样板,指尖感受着它微凉的触感和内部隐约的能量流动,眼眶有些发热。这不仅仅是材料的突破,更是她自身边界的一次拓展。
她带着这块珍贵的样板和详细的测试数据回到“境域设计”。当她在陈设计师和项目组同事面前,演示这块小小玻璃的神奇变化时,所有人都被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