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凑过来小声问。
王小栓一边检查枪支一边点头:“嗯。
指导员说,这是大反攻的第一仗。”
“你怕不怕?”
王小栓抬起头,目光坚定:“怕啥?当兵就是为了打鬼子!
俺爹的仇,该报了!”
在旅部通讯营,李明正在调试设备。
这个学生兵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通讯骨干。
“李参谋,”
一个老报务员笑着说,“反攻开始了,咱们可有的忙了。”
李明推了推眼镜:“忙点好。
早点打跑鬼子,早点回家。”
“回家?回北平?”
“嗯。”
李明望向北方,“等我回去,要在北平城头插上红旗。”
类似的对话在部队的每个角落进行着。
从老兵到新兵,每个人都明白战略反攻意味着什么——这是通往最终胜利的关键一步。
第二天,陈征召集各团主官,详细部署备战工作。
“孙猛,你们一团要重点演练巷战和攻坚。
清河县城墙坚固,不能光靠蛮干。”
“老杨,炮兵团要制定详细的火力准备计划。
这次攻城,炮兵要挥关键作用。”
“高胜寒,侦察营要尽快摸清清河县的防御部署。
特别是周海涛提供的城防图,要逐一核实。”
“常,通讯保障要万无一失。
这是旅级规模的攻城战,指挥畅通至关重要。”
每个负责人都认真记录着任务要求。
他们知道,这将是独立第一旅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作战行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根据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备战热潮。
民兵配合主力部队训练,群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干粮。
就连刚刚完婚的苏红梅,也主动要求带领医疗队上前线。
“我是医生,战士们在流血牺牲,我怎么能躲在后面?”
她对担心的孙猛说。
孙猛看着妻子坚定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好!
但要答应我,一定要注意安全。”
与此同时,敌工部门也加紧了在清河县的活动。
周海涛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为攻城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告诉陈旅长,”
他在密信中写道,“日军守备队长龟田生性多疑,但用兵保守。
可采取声东击西之策。”
七月十五日,陈征向总部去回电:“独立第一旅已完成反攻准备,随时待命。”
当晚,陈征独自登上旅部旁的山顶。
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他的心中百感交集。
从三年前带着几十个骨干来到太行山,到今天指挥上万人的主力旅,这一路走来,牺牲了太多好同志。
“同志们,”
他轻声自语,“你们未竟的事业,就由我们来完成。”
山风吹过,松涛阵阵,仿佛烈士们的回应。
战略反攻的号角已经吹响,独立第一旅这把抗日的利剑,即将再次出鞘。
而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更加远大——不仅要收复失地,更要为最终的胜利开辟道路。
黎明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