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来打鬼子汉奸、保护老百姓的。”
赵铁鹰扶住老人,“这些粮食还给大家。
以后保安团再来欺负人,你们就派人到南边砖窑报信!”
他没有透露支队具体驻地,却给了村民一个希望的联系方式。
这件事像风一样传遍附近村庄。
第二天,开始有胆大的村民偷偷到砖窑附近窥探。
他们看到八路军战士在帮附近孤寡老人修补漏雨的房顶,看到医疗队在给生病的孩童治病,看到战士们即使自己喝稀粥,也把干粮分给逃荒的难民。
第五天,小王庄那位老者带着几个村民,挑着几担蔬菜和鸡蛋来了。
“赵队长,一点心意,给同志们改善伙食。”
老者握着赵铁鹰的手,“我们看清了,你们是真八路军!”
赵铁鹰坚持按市价付了钱,并邀请村民代表参加支队晚上的学习会。
会上,战士们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文化教员教认字,赵铁鹰讲解抗日形势。
火光映照着一张张逐渐鲜活起来的面孔。
然而,扎根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
保安团吃了亏,勾结小股日军对支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攻击。
赵铁鹰利用地形巧妙周旋,打死打伤日伪军十余人后主动转移,避免了群众遭受报复。
转移途中,三班战士小刘因极度口渴,偷摘了路边瓜地里的一个西瓜,被老乡现。
赵铁鹰得知后,当着闻讯赶来的村民的面,严厉处分了小刘,并加倍赔偿了瓜钱。
“八路军…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啊!”
老乡们感叹着,眼神中的隔阂又消融了几分。
半个月后,支队通过帮助夏收、惩治小股散兵游勇、开办识字班,逐渐在几个村庄站稳了脚跟。
一批青年主动要求参军,地方党组织也开始与支队接上关系。
夜晚,赵铁鹰在新驻地——一个群众主动让出的祠堂里,借着油灯光查看地图。
河西区依然强敌环伺,保安团主力未损,日军据点虎视眈眈,土匪动向不明。
但他知道,最重要的第一步已经迈出:群众的天平,开始向八路军倾斜了。
“支队长,刚接到内线消息。”
李文书走进来,神色严肃,“保安团团长王大牙对我们恨之入骨,正密谋联合日军,想趁我们立足未稳进行围剿。”
赵铁鹰目光锐利地盯住地图上保安团驻地的位置:“看来,得找个机会,把这颗钉子拔掉了。”
他心中已有谋划,不是强攻,而是智取。
就像陈旅长常说的,政治攻势有时比机枪大炮更管用。
河西区的第一场硬仗,必须打得巧,打得狠,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更要打出民心所向。
窗外,月色如水,洒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
赵铁鹰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