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没有选择。
“未央,我知道这很难,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霍聿枭看向沈未央,语气凝重,“但我们没有退路。北地的未来,国家的脊梁,不能永远建立在进口的设备和别人的理论上。”
沈未央迎着他的目光,缓缓点了点头:“我明白。从决定留下的那天起,我就没想过走捷径。”他重新拿起笔,在“擎天”计划的扉页上,用力写下了“自力更生,久久为功”八个字。
就在霍聿枭与沈未央为北地的科技未来谋划布局、决心迎难而上之时,国际舆论的波澜,也反馈到了“环太平洋共荣基金会”的身上。
基金会并未公开回应任何指控,但其活动明显变得更加隐秘和谨慎。同时,一种针对北地的新一轮、更加精准的“科技绞杀”悄然开始。几家原本还与北地有少量非敏感物资交易的欧洲公司,突然宣布终止合同;几名在国际学术界小有名气、曾对北地表示过同情的华人学者,相继“意外”失去了研究职位或遭遇不明势力的骚扰;甚至北地派往中立国采购普通工业原料的商船,也频频遭遇各种“合规”审查和拖延……
外部环境的收紧,使得沈未央的“擎天”计划和霍聿枭的“薪火”计划,从起步之初,就面临着比预想中更大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