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奉垣城仿佛一株汲取了充足养分的老树,焕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战争的阴霾并未远去,但在这片被刻意守护的土地上,建设与展的热潮已然成为主旋律。
每一天,这座城市似乎都在悄然改变着模样。
以“启明”
实业为龙头,奉垣的民族工商业呈现出井喷之势。
化工厂不仅稳定生产肥皂、牙粉,更在沈未央的指点下,开始尝试生产简易的甘油、纯碱等基础化工原料,虽然纯度不及后世,却已能满足本地部分工业需求,打破了洋货的垄断。
霍云苓俨然成了奉垣商界的风云人物。
她不再满足于固守“启明”
的品牌,凭借霍家的背景和灵活的头脑,牵头成立了“奉垣工商促进会”
,吸引了不少南逃而来的资本和本地商人加入。
商会集资兴建的“奉垣百货”
拔地而起,里面不仅售卖“启明”
系列产品,还有本地生产的布匹、搪瓷制品、甚至一些小型农机具,货品琳琅满目,顾客摩肩接踵。
“未央哥哥,你看!
这是我们商会刚谈下来的关内瓷器代理!”
霍云苓拿着一份合同,兴奋地跑进沈未央的办公室,脸上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激情,“还有啊,咱们的肥皂,现在都卖到津口去了!”
沈未央看着她充满活力的样子,不禁莞尔。
商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税收和就业,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信心的建立。
城外的黑土地上,变化同样巨大。
在沈未央的建议和霍聿枭的支持下,奉垣成立了个“农业技术推广站”
。
沈未央凭借记忆和有限的实验,筛选出几种适合本地气候的高产作物种子进行小范围试种,并指导农民使用简易的、由兵工厂附属农具厂生产的铁制犁铧和施肥方法。
虽然还没有化肥,但合理的轮作和土法堆肥技术的推广,已让部分试验田的产量有了显着提升。
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甚至开始尝试种植沈未央“推荐”
的甜菜,据说化工厂正在研究用甜菜制糖的技术。
田野间,不再是单一的庄稼,而是呈现出一种充满希望的多样性。
变化最大、也最核心的,依旧是兵工总厂及其研究院。
电磁炮项目虽然还未实现小型化,但第二代试验机的体积和能耗已经大幅降低,射程和精度也有了明显提升。
顾宗棠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与赵工带领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材料与能源的难题。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顾宗棠的电磁理论支持和沈未央的化学配合下,第一代“雷霆式”
半自动步枪的样枪,已经走下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的极端环境测试。
这种步枪摒弃了传统的栓动结构,射更快,可靠性更高,虽然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但其展现出的火力优势,让参与测试的所有军官都为之震撼。
同时,针对毒气的防护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基于上海实验室数据的反向推导,沈未央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活性炭过滤罐的简易替代品,并设计出了相对轻便、密封性更好的橡胶防毒面具(橡胶来自南洋采购),开始小批量配给精锐部队。
这天,霍聿枭亲自来到试验场,观摩“雷霆式”
步枪的实弹测试。
“砰!
砰!
砰!
砰!”
急促而稳定的射击声回荡在靶场上空,远处的靶标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碎屑横飞。
相比之前拉一下打一的步枪,这种连续射击的能力,无疑是颠覆性的。
“好!”
霍聿枭放下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