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结束后,林医生请宋鹤眠单独留了一下。
“宋先生,”
林医生的表情温和却带着专业的严肃,“俞浡目前的心理状态,属于高危期。
他表现出的情绪麻木、回避、睡眠障碍、以及强烈的无价值感和过去的自伤念头,都是需要极度警惕的信号。”
宋鹤眠的心沉了下去,认真聆听。
“药物治疗我会根据评估结果来考虑,但心理支持和环境调整至关重要。”
林医生看着他,眼神带着鼓励和提醒,“你做得很好,给了他很强的安全感。
但现在,你需要调整一下方式。”
“第一,去标签化。”
林医生强调,“不要把他当成一个‘病人’,不要刻意小心翼翼,避免使用‘你要坚强’、‘想开点’这类无效安慰。
更不要让他感觉到你认为他‘不正常’。
把他当作一个正在经历巨大痛苦的、你爱的人,这就够了。”
“第二,重建生活掌控感。”
她继续道,“他现在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和动力,你可以从他曾经喜欢、且没有压力的小事入手,引导他重新参与,但决定权一定要交给他。
比如,问他‘今天想吃什么?’而不是‘我给你做了这个吃吧’。
哪怕他只是做出一个微小的选择,比如挑选水果的口味,都是积极的信号。”
“第三,允许情绪流动。”
林医生看着宋鹤眠,“他可能会突然情绪低落,或者因为小事烦躁。
不要试图立刻‘解决’他的情绪,只需要陪伴和接纳。
告诉他‘我在这里陪着你’,‘难受的话就哭出来’,这比任何道理都管用。”
“最后,照顾好你自己。”
林医生语气诚恳,“照顾者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
你的情绪稳定,是他的定心丸。
如果觉得撑不住,也要寻求支持。”
宋鹤眠将这些话牢牢刻在心里。
这不再是凭感觉的呵护,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策略的守护战。
回到家,宋鹤眠没有提起任何关于诊疗、关于病情的话题。
他只是像往常一样,给俞浡倒了杯温水,然后拿出一个印着可爱卡通图案的小纸袋。
“回来的路上看到的,觉得你会喜欢。”
宋鹤眠的语气自然随意。
俞浡打开,里面是一小盆翠绿欲滴、生机勃勃的绿萝,还有一个喷水壶。
“你工作室那边总是对着屏幕,放盆绿植对眼睛好。”
宋鹤眠说,“以后你负责给它浇水,怎么样?很简单,看到土干了喷几下就行。”
他没有说“养个植物让你有寄托”
之类的话,只是给了一个具体的、毫无压力的小任务。
俞浡看着那盆鲜活的绿色,沉默地点了点头,伸手轻轻碰了碰嫩绿的叶片。
第二天是周日,宋鹤眠状似无意地提议:“家里牛奶和水果好像没了,要不要一起去趟市?你可以挑点你最近想吃的东西。”
他没有强迫,只是提供了一个选项。
俞浡犹豫了一下,还是换上了外出的衣服。
市里,宋鹤眠推着车,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包大揽地快采购完毕。
他放慢脚步,跟在俞浡身边。
“今天的草莓看起来不错,要尝尝吗?”
“酸奶买原味的还是你之前喜欢的那个椰子味?”
“晚上想喝番茄蛋汤还是冬瓜排骨汤?”
每一个问题,他都耐心等待俞浡的反应。
有时俞浡只是摇摇头,有时会极轻地指一下某个商品。
宋鹤眠便立刻将他选择的东西放进购物车,并给予一个简单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