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乾继续说道:
“此人自幼被誉为神童,在士林中威望极高。
他为人正直,虽与东林党人有往来,但不过是泛泛之交。
此人堪当此任!”
朱由校一听这名字,有些陌生。
心中不免怀疑,这样的人靠不靠谱?怎么以前没听说过?
“他是哪年中的进士?现在是什么官职?”
“陛下,他早年本有意科举,但七、八年间双亲相继离世,守孝耽误了考试。”
“如今守孝早已结束多年,他也年近四十,可他对功名并不上心,也不愿为官,一直在民间讲学。”
“到如今,仍是一介布衣。”
听来这人倒有些特别,不把功名利禄放在眼里,或许是真正有抱负之人。
王象乾不会轻易举荐,能得他如此推崇,想必确有真才实学。
“那就由内阁拟旨,尽快召他进京,朕要亲自召见!”
王象乾应声:“遵旨!”
接着,朱由校又宣布了其余五科主管人选。
工学与农学由宋应星统管,眼下无人可用,只能他一肩挑两任。
军学由王在晋负责,医学则由太医李长文主管,他是李时珍的孙子,医术自然胜过常人。
商学最为棘手,目前缺乏合适人选,只能暂时搁置。
皇上自身也非商道出身,将来还需从商界挑选能人。
最后,朱由校任命内阁次辅徐光启担任学院教育总管,负责统筹六科日常事务,调配资源,并监督各科基础建设与执行情况。
朱由校手下这帮主官阵容堪称顶尖,除了文学主官孙奇逢还没敲定,其他几位哪一个不是手握要职,地位显赫?
主官虽已落定,可真正头疼的是教学人选。
农学与工学尤其难搞,因为这些学科讲求实际操作与技术积累,不是靠读书就能掌握的。
换句话说,有手艺的不懂理论,懂理论的又缺乏实践经验。
连王象乾都感到无奈,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