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看清辽东局势早已失控,大明无力与建奴正面抗衡,因此建议以山海关为依托建立防线,在关内静观其变,掌握主动权。
但这一策略遭到孙承宗与袁崇焕的强烈反对。
孙承宗更凭帝师身份向皇帝上奏,直言王在晋难当大任,请求换人。
相比王在晋,孙承宗更受皇帝信任,不久之后,王在晋便被调往南京,形同赋闲。
不过几年时间,局势果如王在晋所料,建奴频频出兵,打得山海关外辽西一带明军溃不成军。
皇太极更是在崇祯四年动大凌河之战,彻底击溃明军,摧毁了关外最后能反攻的精锐力量。
孙承宗耗费巨资打造的防线还未挥作用,便如纸糊般被皇太极踏平,连渣都不剩。
所谓“关宁锦防线”
,前期确实起过作用,但皇太极何等人物?几次碰壁后立即转变思路,你不让我打正面,我就绕后方直插你腹地。
崇祯年间,建奴五次长驱直入,深入大明腹地,甚至逼近长江,耗费朝廷数千万两白银打造的关宁铁骑与防线形同虚设。
袁崇焕所率的关宁军只能在皇太极大军屁股后吃灰,建奴压根懒得搭理他。
“王辅臣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边军确实急需整肃。
既然辅臣已有良策,不妨奏报上来,朕定会详阅。”
若非当今皇帝尚武且懂兵事,王在晋今日绝不会轻易开口。
否则,面对满朝文武的围攻,他这内阁辅臣也扛不住。
军务告一段落后,还有大量政务待处理。
“诸位,陕西布政使上报,因今年数月暴雪影响,陕西多地缺粮断耕。
今日一并商议此事,尽快拿出应对之策,以防万一。”
灾情这种事情,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只有天灾生时,才会让人为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现在交通和信息传递都不方便,如果等到灾难真的爆,百姓流离失所,等地方的消息送到京城时,恐怕已经有很多人饿死了。
“启奏陛下,臣建议先调拨一批粮食送往陕西,以防万一。
同时,臣请陛下下令,让北方各省的御史立即将当地的真实情况上报内阁。”
自从宋应星担任工部尚书以来,这几乎是他在朝会上第一次主动言。
他刚上任时,一直在熟悉工部的职责和相关事务。
毕竟他之前从未做过官,对这些并不熟悉。
见皇帝没有提问的意思,刑部尚书薛贞便开口问道:
“大司空能否为我们说明一下原因?”
宋应星先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说道:
“臣略通一些天文知识。
年初以来,我一直关注几个月内的大雪情况。
请问陛下和各位大人,今年的冬天是不是比往年更长?积雪是不是也比往年更厚?”
听了宋应星的话,在场的大臣们都陷入沉思。
的确,今年冬天比以往寒冷,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张瑞图仍不太明白,继续问:
“大司空能否讲得更明白一些?”
上座的朱由校开口说道:
“大司空的意思是,既然陕西出现灾情,北方其他省恐怕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
他是担心今年不止是陕西一地有灾情!”
“陛下圣明,臣正是这个意思。
以臣的浅见推测,今年恐怕是大灾之年,朝廷应当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到时候措手不及,造成大量流民。”
“大司空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大了?目前来看,除了陕西之外,其他地方一切正常。
否则各地的巡抚和布政使早就已经上报朝廷了。”
吏部尚书王绍微还是有些不信。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