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此人,史书评价两极分化。
他确实有才干,也足够强势。
在崇祯年间权势极盛。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巨鹿之战前,他曾多次调离卢象升所部兵力。
最终,卢象升身为总督天下兵马之臣,手下竟不足两万人马,而主力仍是自己一手带出的天雄军。
原本他还统领山西、大同、宣府三镇军马,却在途中被以“防守”
“应对敌情”
等各种理由抽调兵力。
待到巨鹿与清军开战之时,这位总督天下兵马、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手下只剩万余人。
而掌握关宁铁骑这大明最强战力的高起潜,却畏敌不前,躲在后方观望。
正是高起潜的按兵不动,直接导致卢象升战死,天雄军全军覆没。
自此,杨嗣昌也背上巨大骂名。
不少人认定,他才是害死卢象升的主谋。
可在朱由校看来,真正的主因应是崇祯帝朱由检。
这位皇帝在战与和之间反复摇摆,听风即雨。
一面私下派陈新甲议和,一面又在平台上召见主张死战的卢象升,还给他一个“总督天下兵马”
的头衔,让他去对抗清军。
杨嗣昌当时身为崇祯心腹,该如何抉择?
他清楚知道陈新甲议和一事。
可在皇帝召见卢象升之后,又希望卢象升能击败清军。
这中间,要么按皇帝原意等待议和,要么全力支持卢象升,违逆圣意。
杨嗣昌只是做了大多数臣子都会做的选择。
他之所以被指责,是因为他削弱了卢象升的兵力。
既选择议和一路,他便势必要阻止卢象升贸然出战。
早在卢象升离京之前,他就多次劝阻其轻率出兵。
卢象升听不进劝,一心迎战满清。
杨嗣昌实在没办法,只好另寻对策,最后选择了调兵拆将这一手。
你不带兵,总不能主动出击吧?你总不能拿命去拼吧?可他低估了卢象升的赤胆忠心,更没料到他杀敌报国的决心竟如此坚定。
杨嗣昌确实对卢象升有所牵制,但那或许是无心之举。
真正让局面恶化的人,是左右摇摆的崇祯皇帝。
你要讲和,就大大方方地讲和。
你要打仗,就全力支持卢象升去打。
哪有既想议和又想取胜的道理?世上哪有这等两全的好事?
身为一国之君,连个明确态度都没有,还指望臣子怎么做事?就算卫青、霍去病复活,怕也得气得吐血。
更离谱的是,臣子已经把意见摆在你面前了,你既不点头也不摇头,这是拿国事当儿戏吗?
朱由校望着眼前的“年轻人”
,笑着开口:
“朕看这一路主将,非你不可。
那些兵书,应该也不是白读的吧?”
“朕这次不需要你出奇制胜,只要照着既定策略稳步推进就行。
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那兵部侍郎的位置,也该换人了。”
杨嗣昌激动不已。
几个月前,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主事,如今却被皇帝如此器重,真可谓祖坟冒烟。
他立刻跪下叩:
“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厚恩!”
朱由校扶起他后叮嘱:
“你的任务,是尽量牵制鞑虏主力。
虽然你只有两万五千军,但朕相信,比起宣大的那五万虚兵,你的战力高下立判。”
“若遇敌主力,不必惊慌,可与诸将商议对策。
你部无骑兵护卫,需结阵御敌。”
“若未遇敌,就稳扎稳打推进,不得轻敌冒进。
等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