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火器之事。
朕听说你对火器颇有研究,不知可有什么新的想法,不妨讲来。”
这话正说在毕懋康心坎上。
他一辈子都在钻研火器,说到对火器的理解,恐怕当今大明无人能出其右。
“陛下,臣以为火器应列重中之重。
永乐年间神机营凭火器威震四方,可如今已过两百余年,我大明火器非但没有进步,反倒有些退步。”
“火绳枪、鸟铳、三眼铳这些,多年未变。
恕臣直言,此乃历代皇室不够重视所致,加之制造时偷工减料,威力远不如前。”
朱由校心中自然清楚。
现在明军手中的火器,大炮尚可勉强使用,火枪几乎成了摆设。
有些还不如烧火棍,甚至使用时会炸膛伤人。
“朕也明白此中弊端,召你回来正是为此事。”
“陛下英明,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改进?”
“朕想请你打造一种全新的火枪,不同于眼下需要引线点火的旧式火枪。
这种新枪,使用燧石击,不受风雨影响,刮风下雨也可正常使用,操作更为简便。”
这不正是毕懋康正在研究的自生火铳吗?陛下竟也懂得如此深奥的火器之理?
“陛下所言,恰与臣所研新枪不谋而合。
只是目前尚无突破。”
没想到毕懋康已经着手研究燧枪。
历史上,他是在崇祯八年才在《军器图说》中详细记录了这种火铳。
可惜那时大明已风雨飘摇,崇祯帝并未重视,导致大明错失良机。
清军入关后,中华再难追赶西方脚步。
如今,有了皇帝的支持,大明的燧枪能否提前问世?
“不必着急。
朕准备升你为工部左侍郎,专责此事。
如有困难,可随时奏报。
朕定倾尽全力,助你完成新式火器!”
“臣谢陛下厚恩。”
“朕还要带你去个地方,你一定会喜欢。”
……
兵工厂内,徐光启正埋头于青铜炮的研究。
他甚至搬进了兵工厂居住。
可有些技术难题始终未能攻克。
虽然陛下没有催促,但他自己却焦急万分,近来几乎废寝忘食。
“辅臣,歇会儿吧。
您年岁大了,万一累坏了,朝廷可就损失大了。”
徐光启五十九岁了,心里自然明白。
但正因为年岁大了,他才更想为陛下多做点事。
他徐光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担心自己无法报答皇恩。
“我知道了,李公公不必这么盯着我,我心里有数。”
李永贞嘴角微微一抽。
不盯着你行吗?皇上有多倚重你,咱家最清楚。
你要真出点差错,咱家也得跟着遭殃。
“辅臣、公公,皇上来了!”
徐光启与李永贞连忙起身迎驾,可朱由校已经进了厂房。
“徐师傅免礼。
你看起来更瘦了。”
虽说徐光启年近花甲,前些日子精神还好,这几天一忙,整个人都显老了。
人啊,真经不起劳累。
“谢陛下关心,臣无大碍。
既负重任,自当尽心竭力。”
朱由校听后很是动容。
大明从来不缺忠臣,也不缺能臣。
“徐师傅不必如此,朕心里实在不安。”
“朕特地为你请来一位同道中人。”
朱由校退后一步,引出身后的毕懋康:
“这位是朕的重臣,最精于火器之术。
徐师傅可与毕爱卿多多交流,彼此有个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