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支忠于自己的力量,必须树立权威,不动雷霆手段,难以震慑天下。
熊廷弼便是他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
辽东绝不能重蹈前世覆辙,任由努尔哈赤步步紧逼,必须全力支持此人。
朱由校紧紧握着那本册子,目光坚定。
八月十一日。
朱由校已得知,他的父皇泰昌皇帝病重不起。
这些日子乾清宫格外热闹,简直称得上是大明近几十年来最“鼎盛”
的几天。
他那位便宜老爹沉迷女色,日日与郑贵妃送来的十名侍女玩乐至深夜,精力不济便靠药物支撑,如今身子已被掏空,回天乏术。
“殿下,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求见。”
王安快步进来禀报:“殿下,皇爷请您前往乾清宫。”
朱由校踏入乾清宫,见泰昌皇帝虚弱地躺在床上。
“儿臣拜见父皇圣躬安。”
朱由校跪地叩。
“朕安。”
“皇儿平身。”
“谢父皇。”
朱由校起身,站于一旁。
“皇儿近日可有读书?”
泰昌皇帝虚弱地问道。
“回父皇,儿臣近日研读《大学》与《尚书》。”
朱由校这些日子一直在翻阅《皇明祖训》,默默琢磨太祖皇帝当年治理天下的种种手段,但他从不对外透露分毫。
“这几日朕身子有些不适,御医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恐怕命不久矣,这江山的重担,只能托付给你了。”
朱常洛语气低沉。
“父皇请安心休养,不过是些小恙,过几日自然就会好转。”
朱由校低头回应。
父子二人在乾清宫密谈了一个时辰有余。
朱常洛心里清楚自己病从何来,但他早已无力改变,历史早已写下结局。
回到寝宫后,朱由校翻开一本小册子,盯着上面的人名怔。
他知道,时机快要到了,改变一切的机会就在眼前。
八月二十八日
这一日,注定载入史册。
红丸案在此日生,成为明末三大案之一。
泰昌帝因对御医失望,转而听信内侍崔文升,误服其开出的药方,导致上吐下泻,一夜之间竟腹泻三十余次,原本虚弱的身子更是一落千丈。
他病急乱投医,又听信李可灼献上的“仙丹”
,起初服用一颗尚无大碍,两日后竟又迫不及待服下第二颗,结果命丧黄泉。
而此刻,朱由校正在屋中写纸条。
一张递给英国公张维贤,另两张分别交给锦衣卫千户许显纯与田尔耕。
他将这些纸条藏于怀中,静候泰昌帝驾崩的消息。
他之所以下这些手令,是为了阻止那“移宫案”
的再度上演,他不能让历史重演。
九月初一
朱由校天未亮便起身,正端坐床沿沉思。
他面前跪着三名太监,是他在宫中亲信之人。
经过月余观察,他觉得这三人尚可一用,他们的前程,就看今日如何表现。
“殿下,王安来了。”
“这三张纸条,你们各持一张,等我一走,立刻出宫送去,务必亲手交到名单上之人手中,绝不容有失。”
朱由校目光冷峻地叮嘱。
“是!”
三人齐声应道。
“殿下,皇上病重,急召您前往乾清宫。”
王安一见朱由校便急急禀报。
“我知道了,王伴伴,我们去。”
朱由校面色凝重,快步而出。
乾清宫内
“皇儿到了吗?”
朱常洛卧于榻上,气息微弱地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