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的声音掷地有声:“各位,与其依赖冰冷的参数,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让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交给那些能敏锐捕捉到‘感觉不对’的群体?”
全场鸦雀无声,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沉默许久,一位头发花白的住建局退休工程师颤巍巍地举起了手:“我这辈子都在跟图纸打交道,但你们知道吗?过去的老匠人修桥之前,都要赤脚走一遍桥基……他们说,脚底通心,路知人心啊!”
于佳佳知道,成了!
会议结束,姚小波揉着熬红的双眼,手机“叮”的一声。
是林穗发来的私信:“我妈答应出镜了,但有个条件——不说苦,只说‘这条路认得我’。”
他抬头望向窗外,天色渐亮,新的一天,新的希望。
他深吸一口气,把电脑里的文件夹重命名为:“感知共同体·启动预案”。
他没有注意到,于佳佳正对着窗外,轻轻地说了一句:“好戏,开场了……”
于佳佳望着窗外渐渐泛白的天空,嘴角勾起一丝弧度,喃喃自语道:“好戏,开场了……”
她没料到的是,这出“好戏”的开端,竟源于一次家常便饭。
那天,老爷子正襟危坐,扒拉着碗里的二米饭,眼睛却时不时瞟向电视屏幕。
屏幕上,正播放着麦窝社区纪录片频道最新一期的《手感的尽头》。
“茵茵,这上面拍的,是啥玩意儿?”老爷子放下筷子,指着屏幕里灰头土脸的老陈,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解。
茵茵咯咯一笑,放下手里的手机,凑到老爷子身边,耐心解释道:“爷爷,这是麦窝社区拍的纪录片,叫《手感的尽头》。讲的就是那些靠经验、靠感觉吃饭的人。”
老爷子眉头一挑,胡子都跟着抖了抖:“凭感觉做事?现在还有人信这个?图纸、数据、标准流程,都不要了?”
茵茵忍住笑,给老爷子夹了一筷子溜肉段:“妈说您当年批项目的时候,也常讲‘这方案看着顺,但心里硌得慌’。您忘了?”
老爷子瞬间噎住,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古怪。
他放下筷子,沉默了半晌,慢吞吞地起身,走到书房,从书架最底层摸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皮已经有些脱落,纸张也泛着淡淡的霉味,显然有些年头了。
老爷子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指着上面一段用蓝色钢笔写下的文字,递给茵茵。
“1983年东城危房改造,施工队坚持按图作业,我踩地三遍说有空鼓,凿开果然塌过。领导骂我搞玄学,可我知道——脚底比仪器早半秒知道真相。”
茵茵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她怎么也没想到,一向以理性着称的爷爷,竟然也有如此“玄学”的经历。
与此同时,于佳佳也接到了茵茵的电话。
“于总,我爷爷好像对你们的‘五感数据库’挺感兴趣的,要不要来家里聊聊?”
于佳佳闻言大喜,立刻驱车赶往老爷子家。
老爷子起初有些婉拒,只说:“那是运气,碰巧而已。”
于佳佳早有准备。
她拿出赵小满的巡检报告,又调出最新的城市地质图,在茶几上铺开。
“老爷子,您看。这是赵小满最近的巡检报告,这是最新的地质图。这两处预警点,恰好位于当年您主持修缮的老城区地下管网交汇带。”于佳佳指着图纸,语气平静而坚定,“您当年踩出来的‘空鼓区’,如今正对应赵小满听出的‘共振异常带’。”
老爷子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地比对着图纸和报告,眉头越皱越紧。
他沉默了许久,忽然起身,走到电话旁,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