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接到郑卫东的电话,欣喜若狂。
她立刻组织团队,开始整理证据链。
他们将“五感数据库”中的气味样本,与化学分析报告一一匹配,证明气味与安全隐患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他们将“触感反馈手套”采集到的振动波形,与结构损伤等级进行对照,证明触感可以准确判断结构的受损程度。
他们将“母亲地图”上标记的异常点,与实际维修记录进行重叠度统计,证明工人凭经验发现的隐患,往往比仪器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为了避免术语堆砌,他们特意采用了“工人原话+数据佐证”的双栏排版方式,让案例更加生动,更加易懂。
案例集的封面,只印了一行字:
“这些经验没发过ScI,但它们救过人。”
吴志强是市建委工程监管处的处长,也是这次白皮书终审环节的负责人。
他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讲程序,重合规,对任何“非正式”的东西,都抱有怀疑态度。
他拿到于佳佳提交的案例集,翻了几页,就皱起了眉头。
“这些东西,没有经过同行评议,怎么能作为正式的参考资料?”他把案例集扔到桌子上,语气不悦地说道,“必须经过同行评议,才能决定是否采纳。”
于佳佳并没有纠缠,反而微微一笑,说道:“吴处长,您说的对,同行评议确实很重要。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不知道您是否愿意考虑一下。”
“什么建议?”吴志强问道。
“我们想召开一场‘反向答辩会’,请几位专家教授,现场听一段管道录音,判断是否存在渗漏;再让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依次上台,解析这些录音。”于佳佳说道,“用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真理。”
吴志强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
他倒要看看,这些所谓的“经验”,到底有多大能耐。
答辩会当天,吴志强亲自到场,全程录像。
三位专家教授,戴着耳机,认真听着一段段从地下管道里采集到的录音。
他们时而皱眉,时而点头,时而低声讨论,试图从这些嘈杂的声音中,找到一丝线索。
然而,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却依然一头雾水,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轮到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上台了。
他们没有戴耳机,只是静静地站在台上,听着录音里传来的声音。
听完第一段录音,赵小满微微一笑,说道:“这段录音,应该是从一根老旧的供水管道里采集到的。从声音的节奏和频率来看,管道里存在着轻微的渗漏,但是问题不大,暂时不需要维修。”
听完第二段录音,陈秀兰皱着眉头,说道:“这段录音,应该是从一个雨水井里采集到的。从声音的音色来判断,井盖有些松动,需要尽快更换,否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听完第三段录音,周卫国沉默了片刻,说道:“这段录音,应该是从一根高压电缆里采集到的。从声音的回弹感来分析,电缆的绝缘层已经老化,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即更换。”
三位专家教授听完,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因为,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所做出的判断,与他们之前的结论,截然不同。
为了验证他们的判断是否准确,吴志强当场联系了抢修队,让他们按照赵小满、陈秀兰、周卫国所指出的位置,进行排查。
结果,正如他们所说,管道存在渗漏,井盖有些松动,电缆绝缘层老化……
教授们集体误判,而工人凭借节奏、音色、回弹感精准指出问题位置。
吴志强全程录像,散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