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他们是人,要让他们成为定义标准的人。”
好家伙!
于佳佳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姜还是老的辣!
实验地点选在了废弃的人防工程。
这地方阴冷潮湿,地面坑坑洼洼,简直是天然的“震动游乐场”
。
学生们光着脚丫子,小心翼翼地走在水泥、沥青、钢板、砂石四种不同的路面上。
每个人都戴着特制的压力感应手套,指尖连着数据线,实时记录着细微的触觉变化。
孩子们用手语交流,时而皱眉,时而兴奋,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地下探险。
“像砂纸,粗粗的。”
“冰冰凉,麻麻的。”
“嗯…水泥,它好像在呼吸。”
三天后,汇总的成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孩子们不仅能准确区分材料类型,还能识别出模拟管道渗漏引的微幅谐振。
更让人震惊的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用手语描述b区某一点“像心跳漏了一拍”
。
于佳佳当时就觉得,这孩子绝对有当医生的潜质!
后续钻探的结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个地方,果然有个隐蔽的空洞!
李素芬亲自带队去现场取证,全程一言不,脸色铁青。
临走前,她向张老师要了一份学生手绘的《震动情绪色卡》。
那是一张用颜色对应“害怕”
、“闷”
、“跳动”
等体感词汇的图表。
据说,李素芬拿到色卡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待了整整一个下午,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王建国是谁?
那是市规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体制内的改革派,眼光毒辣,最擅长的就是借势。
这不,机会来了!
在智慧城市推进会上,王建国抓住“触振认知对照实验”
这个突破口,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我建议,将感官多样性纳入公共安全评估体系!”
会场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感官多样性?这玩意儿能当饭吃?”
“难道以后招公务员还得考手感?这不扯淡吗!”
质疑声、反对声,此起彼伏,简直要掀翻屋顶。
于佳佳坐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她知道,光靠嘴说,是没用的。
得来点真家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有个提议。”
于佳佳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声音不大,却盖过了所有的嘈杂。
“不如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体验。”
她让人搬来一只陶罐,放在会议室的地板上,然后微笑着说道:“请大家脱掉鞋子,静坐十分钟,感受一下脚底的触觉。”
会场里一片哗然,但最终,还是有人带头脱掉了鞋子。
十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有人闭目养神,有人偷偷玩手机,有人一脸不屑。
但当时间到的时候,近一半的人承认“脚底有异样”
。
“我感觉…有点麻。”
“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跳动。”
“嗯…有点凉,还有点潮。”
于佳佳这才缓缓开口,语气平静而有力:“如果这是塌陷的前兆,你们愿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
全场鸦雀无声。
这次,没人再敢质疑。
李素芬那边也没闲着。
她悄悄推动档案馆启动了“非语音城市记忆”
专项收藏。
她亲自带队,走访了十几个社区,征集各种各样的民间素材——扫帚节奏谱、井盖敲击密码、晾衣绳颤动视频……
这老太太,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