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秦峰。”
秦峰恭敬地说道。
“我孙女昨天问我,‘奶奶,锅盖在唱歌,它想说什么?’”
许母的声音停顿了很久,才缓缓地说道,“我说,它说火没灭。”
说完,许母就挂断了电话。
秦峰愣愣地拿着手机,心里五味杂陈。
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立刻给姚小波了一条消息:“把《锅底灰》的童声reix版,匿名推送到许嵩的手机上。”
当晚,麦窝音乐的后台数据显示,许嵩的手机正在播放那《锅底灰》的童声reix版。
与此同时,许母家的智能音箱记录到,祖孙俩正围着灶台,一边拍手,一边对唱着那熟悉的童谣。
背景音中,锅盖的震动与拍手的节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复调。
更令人惊奇的是,经过姚小波的技术分析,这段音频的频谱展开后,竟然补全了“丙三调·大还宫”
缺失的过渡段!
第二天,白烨在自己的博客上表了一篇名为《论儿童声觉的非习得性记忆》的文章,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静音亭儿童录音数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文化基因的听觉显性。”
他认为,某些音乐元素,可能已经以某种方式,融入了我们的基因,并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声音传递给下一代。
文章一经表,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赞同,认为白烨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有人反对,认为这不过是牵强附会的巧合。
在一次学术评审会上,一位专家站起来质疑道:“白烨教授,您的这个假说,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那些儿童的哼唱,可能只是巧合的模仿而已。”
白烨沉默了片刻,缓缓地说道:“或许吧。
但请允许我播放一段录音。”
他打开电脑,播放了一段录音。
录音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正在公园里荡秋千,清脆的笑声在空中回荡。
然而,就在笑声的间隙,一些细微的呼吸顿挫,却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那正是“乙二调”
的起音节奏!
白烨轻声说道:“她从没听过原曲。”
全场一片寂静。
秦峰坐在台下,通过手机直播,听着评审会上的辩论,心里百感交集。
“火种不是教的,是活出来的回音啊……”
他喃喃自语道。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正在自己的身体里涌动。
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
他站起身,离开了会场,拨通了于佳佳的电话。
“帮我订一张去安庆的车票。”
“安庆?你去安庆干什么?”
于佳佳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疑惑。
秦峰没有回答,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去看看灶台。”
挂断电话,他抬头望向远方,
他要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市井巷陌里的声音,去倾听那些来自泥土深处的歌唱,去感受那些正在蓬勃生长的“新声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