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他将“城市基底记忆库”
里的全部录音资料,都转成盲文档案,然后捐赠给市里的视障图书馆。
“有些历史,本就该靠手来读。”
于佳佳轻声说道,仿佛在对谁诉说着。
4月4日,城市沉默纪念日。
上午十点,全城静默开始前五分钟。
突然,一阵清脆的钟鸣声,划破了城市的喧嚣,在空气中回荡开来。
但这钟声,并非来自教堂的铜铃,而是来自老泵站遗址,一种金属撞击的声音。
声音很特别,沉闷、厚重,带着一丝古老的气息。
一下,两下,三下……
节奏清晰而稳定,正是“三击地”
的信号。
郑卫东接到报告,脸色瞬间变了。
他立刻带队赶赴老泵站遗址。
当他们赶到现场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赵工,那个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头,正独自一人站在废墟的中央。
他手中拄着一根拐杖,一下一下地敲击着地面。
随着他的敲击,周围的黄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自动排列成一个环形的阵列,如同一个古老的祭坛。
“老赵,你这是干什么?”
郑卫东忍不住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
赵工抬起头,看了郑卫东一眼,眼神平静而坚定。
“我在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
他淡淡地说道,手中的拐杖依然有节奏地敲击着地面。
郑卫东愣住了,他看着赵工,看着那些自动排列的黄沙,看着周围那些好奇的围观群众,心中五味杂陈。
他没有阻止赵工,只是命令技术人员关闭了所有的电子设备,用最原始的拾音器,记录下这来自地底深处的古老声音。
静默仪式结束。
白烨站在市中心广场的舞台上,面对着台下数万名市民,表了一场即兴演讲。
他没有谈任何高深的理论,没有引用任何经典的着作,只是缓缓地读了一封信。
一封来自聋哑学校的学生的信。
“我叫张小明,我听不见声音。
老师说,我看不见声音。
可是,我的骨头记得它。
我能感觉到,我们的城市,一直在呼吸。”
白烨的声音很平静,但却充满了力量。
当他读完这封信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只有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突然,有人开始鼓掌,声音很小,但却很坚定。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鼓掌的行列,掌声越来越热烈,汇成一片雷鸣般的声浪。
就在这时,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现象生了。
全市十七个监测点,同时捕捉到了一次短暂而强烈的同频共振。
这种共振,持续了整整三分钟,恰好是“三击地”
的信号循环九次的时间。
气象局事后确认,当天全市气压稳定,没有任何地震扰动——唯一的变量,是过百万的人,在同一时段停止行走,又同时起步。
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现象,一种越科学范畴的奇迹。
当晚,于佳佳独自一人登上老楼的天台,俯瞰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
万家灯火,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诉说着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于佳佳拿出手机,打开相册,找到了那张当年在老城区拍摄的照片。
照片里,那些老街坊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手中拿着他们亲手制作的陶罐。
于佳佳看着这张照片,眼神温柔而坚定。
然后,她深吸一口气,打开手机,删除了……于佳佳删掉“我听见了”
小程序,动作干脆利落,仿佛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