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你说的!”
她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铅笔盒,走到那块歪砖前,轻轻地敲击了一下砖角。
“咚!”
一声清脆的响声,在空气中回荡。
“这就是震波?”
评委不屑地说道,“我怎么没感觉到?”
“别急,好戏还在后头呢。”
吴小雨神秘一笑,指着百米之外的一处隐蔽的井盖,“三分钟后,那里就会有回应。”
评委和其他选手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他们不相信吴小雨的话,认为她只是在故弄玄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三分钟后,井盖没有任何动静。
“哈哈,我就说嘛,她就是在吹牛!”
“还震波出口,我看是脑波短路!”
周围传来嘲笑声,吴小雨却依然保持着微笑,她静静地等待着。
突然,一声轻微的“咔哒”
声,从百米之外的井盖下传来。
声音很小,但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什么声音?”
“好像是……井盖的声音?”
人们纷纷看向那处井盖,只见井盖微微颤动了一下,像是被人从下面敲击了一下。
“这……这怎么可能?”
评委的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吴小雨走到评委面前,得意地说道:“我说过了,这块砖是震波的出口!
它连接着整个街区的地下管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委依然不肯相信,他质疑道:“这也许只是巧合!
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好,既然你不相信,那我们就来做个实验!”
吴小雨指着周围的地砖说道,“我们埋设传感器,监测一周,看看保留这块歪砖的路段,震动传导效率到底有多高!”
一周后,监测结果出炉。
保留歪砖的路段,震动传导效率高出其他路段,而且,周边地基沉降趋缓!
事实胜于雄辩,评委哑口无言。
虽然吴小雨最终没有获得擂台赛的奖项,但她的做法却得到了施工队的认可。
他们私下里照着吴小雨的法子,对其他塌陷路段进行了修复,效果显着。
远在北京的林小满,受邀为交通指挥中心做“城市节律”
讲座,主办方安排她展示ai优化后的“标准三击模型”
。
她走上讲台,关掉ppt,播放一段录音:西北小镇孩子们演奏《踩空的那一步》,第三击永远慢半拍。
她问:“如果这叫错误,为什么全程感应灯还是跟着闪?”
技术人员反驳:“算法已剔除偏差。”
她调出实时数据——七个试点区的照明脉冲,竟全都出现了相同延迟。
“你们删不掉的,”
她说,“因为它本来就不整齐。”
散会后,她在系统后台悄悄上传一段新音频:刘婶最后一次敲击,带着一声咳嗽。
而上海的于佳佳,现“非遗活化示范项目”
手册下后,各社区开始组织“标准化敲击培训”
,甚至有幼儿园教孩子背诵“咚咚咚”
口诀。
她不动声色,在下次基金评审会上提议:“资助那些不听话的项目。”
笔拨款给了步行街旁一家聋哑儿童艺术坊——他们用振动地板感知节奏,创作出完全错拍的打击乐。
演出当天,感应灯疯狂闪烁,像在抽搐。
有专家怒斥“混乱”
,她却带头鼓掌:“这才叫活着。”
住在北京胡同的赵工听说丙三段预留井被施工队水泥封死,称“妨碍安全巡检”
。
他带工具去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