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还给许铭尧,语气依然保持着惯有的冷淡,“不过,他们这次打的‘古法’和‘元气’概念,倒是有点意思。
在现在这种添加剂泛滥、快餐文化当道的时代,敢这么旗帜鲜明地强调‘古法’、‘乡土’和食材本味,要么是真正的底气,要么就是虚头巴脑的噱头。”
她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若有所思地继续道:“铭尧,你知道的,我对所谓的‘网红打卡地’兴趣不大。
但我对这家店敢用‘元气’这个词,并且试图把一种家常食材做出‘古法’仪式感的行为,很感兴趣。
我倒是想尝尝看,这碗被赋予了这么多故事的‘元气羹’,到底是不是真能喝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许铭尧闻言,挑眉笑了笑,收回手机:“哦?连我们赵大小姐都感兴趣了?那看来,我得找机会去尝一尝这碗‘乡土元气羹’了。
说不定,还真能挖到点宝藏呢。”
网络上的热议在持续酵,而线下像许铭尧和赵雪莉这样因不同原因被吸引的潜在消费者大有人在。
远在几百公里外的梅州,一家普通写字楼的格子间里,周晓倩正趁着午休的空隙,疲惫地刷着手机。
突然,一条推送映入眼帘——“【膳时记】乡土元气羹,一份来自青石镇的问候”
。
青石镇?
周晓倩的心猛地一跳,手指下意识地点开了视频。
那熟悉的乡音像一道暖流,猝不及防地冲破了都市午后的沉闷,让她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收紧。
熟悉的山水轮廓、村口的老槐树、甚至三叔公那张布满皱纹却笑容慈祥的脸……
一幕幕画面闪过,每一个镜头都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她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听到小学下课的钟声。
恍惚间,她好像不是坐在冰冷的格子间,而是回到了那个夏日的午后,在树荫下啃着清甜的黄瓜。
算下来,为了多赚点钱,她已经快三年没回过青石镇了。
她看着视频下方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说要去“采风”
,有人说那里是“世外桃源”
,她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心酸。
曾几何时,那片土地是她全部的世界,如今却成了别人需要“现”
的远方。
当初,她就是因为觉得待在老家没展,看不到未来,才咬着牙跑到城里来打工。
可在这个公司待了几年,每天处理的都是些鸡毛蒜皮、重复繁琐的杂事,职位还是一个小小的普通职员。
事情越做越多,责任越背越重,可工资却像钉死了一样,一分不涨。
她像一只被困在滚轮里的仓鼠,拼命奔跑,却始终停留在原地,看不到尽头。
最近,人事部新来的小姑娘偷偷告诉她,公司业绩不好,高层正在讨论裁员方案,让大家“都警醒着点”
。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她心上,让她这些天一直七上八下,寝食难安。
她不敢提休假,更不敢有任何松懈,每天下班后还要假装忙碌地加一会儿班,生怕被领导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
这种时刻悬在头顶的利剑,让她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伪装出来的勤奋,让她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此刻,看着手机屏幕里熟悉的家乡,听着那带着乡音的质朴对话,一种难以言喻的乡愁和现实的无力感交织着涌上心头。
而那碗羹汤,在宣传片里冒着热气,对她而言,却像是对另一种可能的生活的无声召唤。
她关掉视频,默默地将手机塞回口袋。
仿佛这样,就能把那份汹涌的乡愁也一并关进去。
下午还有一堆报表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