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建筑危楼鉴定员,我发现一栋待拆老楼的沉降数据每天自动更新。
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规律显示大楼正在缓慢自转。
业主惊恐地告诉我:
“这楼是活的,它在挑选住户...”
我不信邪,带着设备亲自住进顶楼空房。
凌晨三点被墙体蠕动声惊醒。
只见GpS定位仪上的经纬度——
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化。
对讲机传来同事崩溃的嘶吼:
“快跑!整栋楼在平移!”
“它朝着市中心方向...”
“像在觅食。”
---
市建筑安全鉴定中心,下午四点。
空气里弥漫着打印纸、灰尘和一种属于陈年卷宗的霉味。林凡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将最后一份常规鉴定报告归档。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他疲惫的脸,桌角摆着吃了一半早已冷透的盒饭。
“林凡,还没走?”同事老王探头进来,“有个急活,西山那边,‘福安苑’3号楼,拆迁前的最终鉴定,资料发你了。”
林凡叹了口气,点开邮件。“福安苑”,一个颇有年头的职工家属院,大部分住户已经搬走,只剩零星几家钉子户,3号楼是其中最老的一栋,七层,红砖外墙,据说快四十年了。拆迁队在前期勘察时发现了一些“不对劲”,要求做最终安全评估。
他快速浏览着附件里的前期数据——结构图纸、历年检修记录、最近的沉降观测点初始数值……一切看起来平平无奇。直到他点开那个名为“持续沉降监测数据(自动)”的Excel表格。
表格记录了过去三十天,布置在3号楼地基和关键承重结构的十几个监测点的每日沉降值。数据从十天前开始,不再是静止的,而是每天都在变化,虽然幅度极小,但……持续不断。
这本身不算太奇怪,老楼沉降是常态。
但林凡的眉头渐渐皱紧了。
这些变化……太有规律了。
不是单纯的下降或抬升,而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近乎完美的平滑变化。而且,所有监测点的变化趋势,隐隐构成了一种……环绕某个中心点的……旋转模式?
他调出大楼的平面图,将监测点位移数据用矢量箭头标注上去。
屏幕上呈现出的图案,让他后背莫名一凉。
所有箭头,并非指向大楼中心,而是呈现一种逆时针的、缓慢的涡旋状分布!仿佛整栋大楼,正在以一个极其缓慢、但确实存在的速度,绕着某个无形的轴心……自转?!
他放大数据,看向位移数值。
-0.000127m
+0.000094m
-0.000203m
……
单位是米,数值精确到了小数点后六位。每天的变化量级在零点几毫米之间。这种精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建筑沉降的范畴,更像是……某种精密仪器的运转数据!
林凡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他立刻检查了数据来源和传感器型号——都是最普通的民用级监测设备,绝对不可能产生如此规律且高精度的“噪声”。
是系统错误?他尝试联系提供数据的拆迁队技术员。
电话接通,对方一听是问3号楼的数据,语气立刻变得有些古怪:“林工,那数据……你看看就行了,别太较真。那楼……有点邪门。”
“邪门?什么意思?”
“我们也说不清,就是……仪器放上去,读数自己就会跳,关都关不掉。而且……”技术员压低了声音,“我们有个老师傅,以前参与过这楼的建设,他说……这楼打地基的时候,就出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