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儒林外史大白话 >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2 / 4)

蒙令尊多番指教,我的学问才能进步如此之快,可惜他匆匆离去,自己还有些问题没来得及请教,至今都觉得很遗憾,还说如今除了令尊,再没其他人能一起谈论学问了。

闺臣让亭亭有什么见解不妨大概说说。亭亭说自己对《春秋》有些疑问,我听说前人议论,说孔子常在记载的日月、名称、爵号之类的地方,暗含褒贬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本来想请教令尊,没成想他匆匆离开,自己真是没福气。

闺臣刚要说话,若花就接过话头,说关于《春秋》的褒贬之义,前人议论很多。她根据自己对经旨的理解,谈些浅见,觉得主要有三点:一是明分义,二是正名实,三是着几微,其他的书法虽多,大概这几点是最主要的。

亭亭问什么是明分义。若花说,就比如《春秋》记月份时写“王正月”,写“王”字,是为了表明正朔的由来,也就是理清君臣之间的道义。还有记载“陈黄”“卫絷”,是为了表明兄弟之情;记载“晋申生”“许止”,是为了表明父子之恩。另外像记载“曹羁”“郑忽”,是为了明确长幼顺序;记载“成风”“仲子”,是为了明确嫡庶区别,这些都是明分义。

亭亭又问什么是正名实。若花说,比如《传》里说隐公是“摄政”,但圣人在《春秋》里写他为“公”;《传》里说许止没给父亲尝药,圣人却写他“弑父”;卓刚立为君不到一年,圣人就正式称他为“君”;夷皋被弑,罪魁祸首本是赵穿,圣人却写是“赵盾”所为,这些都是正名实。

亭亭再问什么是着几微。若花说,像“公从京师出发,于是会同诸侯讨伐秦国”,这是表明因为要会同讨伐秦国才去京师;“天王在河阳狩猎,壬申日,公在天王住所朝见”,这是表明因为狩猎才去朝见;“公子结送女子陪嫁,于是和齐侯、宋公结盟”,这是突出公子结自作主张;“公在中邱会见齐侯、郑伯,公子翚率领军队会同齐人、郑人讨伐宋国”,这是突出公子翚擅自行动的,这些都是着几微。

若花接着说,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都害怕”。当时周王朝的纲纪松弛,篡权夺位的事接连发生,孔子没职位来行使权力,于是就依据《鲁史》编写了《春秋》,大概主旨就是诛杀乱臣、讨伐贼子、尊崇王室、轻视霸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孔子就先抑制诸侯来尊崇王室;到了诸侯衰落、楚国强盛时,又抑制楚国来扶持诸侯,扶持诸侯其实也是尊崇王室的意思。圣人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观点,时代变化无穷,圣人挽救时弊的方法也无穷,他随时救世的心意就是这样。

有人说《春秋》里常在日月、名称、爵号中暗含褒贬,若花说自己不敢确定是不是这样。但要说称人是贬,可被称的人未必都该被贬,地位低的人也会被称人;称爵是褒,可被称爵的人未必都该被褒,该被讥讽的人也会被称爵。失去封地的君主会被称名,可卫侯逃到楚国却没被称名;没即位满一年的君主该被称子,可郑伯讨伐许国时却没被称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若花认为,《春秋》是圣人依据《鲁史》修成的,要是说用日月来褒贬,假设某件事该记日,可《鲁史》只记了月份,某件事该记月,《鲁史》只记了年份,圣人难道能跑到各国去查具体的日和月吗?要是说用名号来褒贬,假设某人该被褒,可旧史只记了他的名,某人该被贬,旧史只记了他的号,圣人又能跑到各地去查他的名和号吗?

《春秋》有通例,有特笔。像旧史记载的日月就沿用其日月,记载的名称就沿用其名称,以及结盟就写结盟、会盟就写会盟之类,都依照旧史,没什么增减,这是通例;而旧史没记载、圣人写上以表明意义,或者旧史有记载、圣人删掉以表示告诫的,这就是特笔。比如“元年春正月”是旧史的原文,加上“王”字就是圣人的特笔。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www.dingdian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前夫你选白月光,现在后悔了? 流放不怕,手握交易系统吃香喝辣 神经病正是成为王的理由 医妃凶猛,战神残王身娇体软 小夫人超牛逼,夜少他超爱 兼挑两房?我换嫁你亡兄牌位生三胎! 神农仙君 成全他和妹妹后,我替嫁,他悔疯 穿成渣男?你不要的老婆让我宠! 穿越魔兽:打破剧情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