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天平称量过一样精准。
妈的!
孙连城在心里骂了一句,脸上却不动声色。
他将汤碗放下,出轻微的碰撞声。
就是你了。
汤,是所有菜品里最不起眼,也最基础的一环。
抱怨汤咸,最不容易引起波澜。
它就像一句气象预报,平淡,日常,绝不会有人把它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
他没有立刻开口。
他知道,言语的分量,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说出口的方式。
他必须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随口一说”
模式。
他先是微微侧过头,目光越过小王的肩膀,看向食堂墙上那台正在播放午间新闻的电视机,仿佛被新闻内容吸引了注意力。
然后,他的眉头再次极轻微地蹙起,不是因为烦躁,而是一种近似于“走神”
的生理反应。
接着,他端起手边的茶杯,喝了一口水,这个动作自然地隔断了之前品尝饭菜的行为,让接下来的话语显得更具独立性。
同桌那几个年轻科员,早已停止了进食,正襟危坐,连呼吸都放轻了。
他们看着孙书记这一连串充满禅意的动作,心中再次陷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孙连城酝酿了足足十秒。
在这十秒里,他反复在脑中预演着自己的语气、语和面部肌肉的牵动角度。
不能太严肃,那会变成指示。
不能太随意,那会显得轻浮。
不能太响亮,那会变成公开难。
也不能太微弱,那样小王听不见,实验就失败了。
必须是一种介于“自言自语”
和“对特定人耳语”
之间的模糊状态。
一种“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想让你听见,但你最好听见了”
的绝妙平衡。
终于,在同桌干部们好奇又紧张的注视下,在秘书小王充满期待的眼神中,孙连城微微侧过头,仿佛是不经意间对秘书耳语。
他用不大不小,却足以让小王听得清清楚楚的音量,缓缓地、平静地吐出了那句可能决定他未来命运的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