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柳岸里,春雨刚过,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
“轻折柳”
非遗汉服体验店的招牌刚挂好,原木色的牌匾上,樊赟用金粉绣了缠花样式的“轻折柳”
三个字,在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
店里的布置还在收尾——一楼的展示架上,“四季非遗汉服”
按季节排开,春天的桃花款旁摆着竹编桃花簪,夏天的荷花款配着扎染香囊;二楼的手作体验区,每张桌子上都放着缠花丝线、苗绣针具和竹编篾条,墙上贴着简易版的手艺教程;三楼的非遗课堂里,阿依送来的苗绣挂毯挂在正中央,旁边是洛桑师傅寄来的迷你唐卡,满是各地非遗的气息。
试营业当天,第一位客人是之前幼儿园的王老师,她带着刚上小学的女儿朵朵来的。
朵朵一进门就被儿童区的“节气汉服”
吸引,拉着王老师的手说:“妈妈,我要穿那个有小雪花的(冬至款)!”
樊赟笑着帮朵朵换上汉服,又给她别上竹编梅枝簪:“咱们二楼可以做缠花,要不要试试做个小梅花?”
朵朵点点头,跟着倾喃上楼,坐在小桌子前,拿起粉色丝线,笨拙地绕着骨架——虽然最后缠出的梅花歪歪扭扭,但她还是举着跑去找王老师:“妈妈你看,我做的梅花!”
王老师笑着拍下照片,在家长群里,很快就有不少家长问体验店的地址,说要带孩子来。
体验店正式营业后,每天都很热闹。
有带着孩子来做亲子手作的家庭,妈妈和孩子一起绣香囊,爸爸在旁边学编竹篮;有穿着汉服来打卡的年轻人,在一楼的“非遗地图”
前拍照,听凰慕讲各地匠人的故事;还有退休的老人,坐在三楼的课堂里,跟着老匠人学做缠花,说“退休了没事干,学个手艺解闷,还能了解传统文化”
。
有天,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走进店里,看着展示架上的蜀绣荷花汉服,眼眶泛红。
樊赟连忙扶她坐下,递上热茶。
老奶奶说:“我年轻时在四川插队,见过当地姑娘绣蜀绣,那时候觉得真好看,没想到现在还能看到这么精致的蜀绣汉服。”
樊赟听完,从柜台里拿出李师傅寄来的蜀绣样本,给老奶奶看:“这是四川的李师傅绣的,要是您喜欢,我们可以帮您定制一件合身的蜀绣汉服。”
老奶奶笑着点头:“好啊,等我穿了汉服,就去跟老姐妹们显摆显摆,让她们也看看咱们的老手艺。”
五月初,联盟计划的云南扎染考察提上日程。
樊赟、倾喃和凰慕带着工作室的两名学徒,一起去了云南大理的扎染村。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晒着扎染布,靛蓝色的布料在阳光下铺开,像一片蓝色的海。
扎染匠人段师傅早在村口等着,他手里拿着刚染好的布,上面印着白色的荷花纹样:“这是用‘捆扎法’做的,把布捆起来再染,就能留出白色的花纹,正好配你们的荷花汉服。”
跟着段师傅走进扎染作坊,院子里摆着几个大染缸,靛蓝色的染液泛着泡沫,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草木香。
“咱们的扎染用的是天然靛蓝,从板蓝根里提取的,对皮肤好,还环保,”
段师傅边说边演示扎染步骤,“先把白布折成想要的形状,用棉线捆紧,再放进染缸里浸泡,泡得越久,颜色越深,最后拆开棉线,就能看到花纹了。”
樊赟和学徒们跟着段师傅学扎染,有的折出荷花形状,有的折出梅花形状,还有的折出孩子们喜欢的兔子形状。
倾喃折了块方形布,捆出“轻折柳”
的字样,放进染缸里:“等染好后,咱们把它做成体验店的桌布,让客人也能感受到扎染的美。”
凰慕则和段师傅商量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