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柳岸里,桂香还未散尽,寒风就裹着凉意吹来了。
“轻折柳”
工作室的窗前,樊赟正对着一幅梅花图呆——浙江老陈师傅提到的“菊花汉服”
刚收尾,成都李师傅又来消息,说想合作“腊梅蜀绣汉服”
,赶在冬至前推出,让大家在冬天也能穿着带非遗温度的汉服。
“腊梅得用深色底布才衬得出风骨,”
樊赟把藏青色的棉布铺在桌上,用粉笔轻轻勾勒梅枝的轮廓,“主枝用深棕色丝线绣,花瓣用渐变的浅粉到纯白,花蕊加一点金黄,这样绣出来才像雪地里开的腊梅。”
倾喃凑过来,手里拿着刚查的冬至习俗资料:“冬至有吃汤圆、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咱们可以在汉服的袖口绣迷你汤圆纹样,再把消寒图的线条绣在衣襟内侧,让大家穿着汉服也能数九迎春。”
凰慕则联系了星光小学,计划冬至前再去一次山区,给孩子们带“腊梅汉服”
的材料包——考虑到山区孩子的动手能力,她们把绣片预裁成梅枝和花瓣的形状,孩子们只要拼贴、简单缝制就能完成,还准备了红色的绒线,让孩子们绣汤圆纹样,“既简单又有冬至的仪式感”
。
十一月中旬,三人带着材料包再次踏上盘山公路。
这次来接她们的,除了校长,还有阿明——他穿着上次做的桃花汉服,虽然洗得有些白,却依旧平整,手里还拿着一个布包:“樊老师,我绣了手帕,里面有桃花和梅花,想送给你。”
樊赟打开布包,看到浅粉的桃花旁,歪歪扭扭绣着两朵浅黄的腊梅,眼眶一下子热了:“阿明绣得真好,以后肯定能成为厉害的手艺人。”
冬至活动当天,教室里飘着煮汤圆的香气。
孩子们围坐在桌前,先给藏青色的汉服拼贴梅枝绣片,再用红色绒线绣汤圆——有的孩子把汤圆绣成圆滚滚的,有的还在旁边绣了小勺子,引得大家阵阵笑。
阿明拿着针线,认真地给梅枝绣“雪点”
:“樊老师说,腊梅上有雪才好看,我要多绣点雪。”
活动最后,学校举办了“冬至汉服宴”
,孩子们穿着自己做的腊梅汉服,围着桌子吃汤圆,樊赟还教大家唱冬至的童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歌声里,窗外飘起了细碎的雪花,落在孩子们的汉服上,像给腊梅添了真的雪,美得像一幅画。
离开时,阿明拉着樊赟的衣角,小声说:“老师,明年春天,我还能学绣桃花吗?”
樊赟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当然能,明年咱们不仅绣桃花,还要学编竹篮,做更多好看的东西。”
从山区回来后,“轻折柳”
工作室收到了一个特别的邀请——全国非遗保护中心想让她们牵头,成立“非遗汉服传承联盟”
,联合四川的蜀绣、浙江的竹编、贵州的苗绣、云南的扎染等各地非遗手艺,打造一条“非遗汉服产业链”
,让更多非遗手艺通过汉服走进日常生活。
樊赟、倾喃、凰慕三人特意去了北京,和全国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商量联盟的规划。
“咱们的联盟,要让每个非遗手艺都有自己的位置,”
樊赟指着规划图,“蜀绣负责绣面纹样,竹编做配饰,苗绣做花边,扎染做面料底色,大家一起合作,做出更丰富的非遗汉服。”
工作人员很赞同:“还要在联盟里设‘非遗学徒计划’,让年轻学徒去各地跟着老匠人学习,把手艺传下去。”
回到锦川后,三人立刻联系了阿依、沙玛阿支、李师傅、老陈师傅等老朋友,邀请他们加入联盟。
阿依收到消息后,当天就带着苗绣娘的样品赶来:“我们绣了新的蝴蝶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