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安徽徽州,细雨如丝,将古村落的青石板路润得亮。
樊赟、倾喃和凰慕踩着湿滑的石板,走进了“徽州竹编”
非遗传承人程师傅的小院——院里晒着刚劈好的竹丝,细如丝的竹丝在雨雾中泛着淡青色光泽,程师傅正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竹丝编织“万字纹”
竹篮,指尖翻飞间,竹丝便听话地组成了规整的纹样。
这次她们筹备的“徽州竹编”
主题短剧《竹语人家》,以清末民初的徽州竹编作坊为背景,讲述一位竹编匠人在时代变迁中,用竹编技艺养活家人、守护传统的故事。
为了还原徽州竹编的“细、密、巧”
,樊赟提前跟着程师傅学“劈竹丝”
——将三年生的毛竹劈成竹片,再用特制的刀具一点点劈成细如棉线的竹丝,手指被竹丝勒出红痕也不放弃。
“徽州竹编最讲究‘竹丝细如,编织密无缝’,”
樊赟拿着自己劈好的竹丝,对着光看,“就像我们做汉服刺绣,线要细,针脚要密,才能做出精致的纹样。”
凰慕在剧本里,把竹编与徽州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主角会用竹编做“食盒”
,给上山采茶的家人送饭;会做“竹编灯罩”
,让煤油灯的光变得柔和;还会给即将出嫁的女儿编“竹编嫁妆箱”
,箱身上织着“龙凤呈祥”
的纹样,藏着对女儿的祝福。
“徽州人离不开竹编,竹篮、竹筐、竹席,生活里处处都是竹编的影子,”
凰慕和程师傅聊天时说,“我们想通过短剧,让观众看到竹编不是简单的手工品,是徽州人的生活记忆,是藏在竹丝里的温情。”
倾喃饰演的“竹编匠人女儿”
,需要展现从“叛逆不学”
到“主动传承”
的转变。
拍摄“女儿第一次学编竹篮”
的戏份时,她故意把竹丝编得歪歪扭扭,程师傅饰演的“父亲”
没有责备,而是拿起一根竹丝说:“竹丝有韧性,你顺着它的性子来,它才会听你的;传承技艺也一样,不能急,要慢慢磨。”
这句即兴的台词,让倾喃瞬间理解了角色——传承不是被迫的责任,是像竹丝融入编织一样,慢慢把技艺放进心里。
后来拍“女儿独自编嫁妆箱”
的戏份时,倾喃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竹丝间,“龙凤呈祥”
的纹样渐渐成型,程师傅在镜头外看得点头:“这孩子,真把竹编的‘魂’演出来了。”
五月,《竹语人家》的后期剪辑刚完成,三人就奔赴福建福州,筹备“福州脱胎漆器”
主题短剧《漆韵流光》。
福州脱胎漆器非遗传承人郑师傅的工坊里,摆满了各色漆器——朱红的漆盘、描金的漆盒、嵌螺钿的漆屏风,每一件都流光溢彩,透着精致与华贵。
郑师傅拿着一把漆刷,正在给一件脱胎漆瓶上“推光漆”
,“脱胎漆器要经过‘制胎、上漆、装饰、推光’等几十道工序,光上漆就要上几十遍,每遍都要晾干后再打磨,”
郑师傅指着漆瓶,“就像你们拍短剧,要反复打磨剧情、镜头,才能出好作品,非遗技艺从来没有‘捷径’。”
樊赟这次的任务是设计剧中的“漆器道具”
,她跟着郑师傅学做“嵌螺钿漆盒”
——先在漆盒表面涂上底漆,晾干后将螺钿片剪成花瓣形状,小心翼翼地贴在漆盒上,再涂上透明漆,反复打磨,让螺钿片与漆面融为一体。
“以前只觉得漆器好看,没想到做起来这么复杂,”
樊赟看着自己做好的漆盒,螺钿片在灯光下泛着七彩光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这就是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