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传统文化的美,藏在每一个小细节里。”
出去法国的前一天,柳岸里的居民都来送行。
张叔给她们装了袋热干面的调料包:“到了法国,煮点面尝尝,就像在柳岸里一样。”
陈爷爷递来个竹编小篮:“装展品用,结实。”
李爷爷则写了幅毛笔字:“文化无界,心意相通”
,让她们带去展会。
三人抱着大家的礼物,眼眶都有些湿润:“我们一定会把柳岸里的故事讲给法国人听,等我们回来,给大家带法国的手艺品。”
第二天,三人带着满满的行李和心意,坐上了飞往法国的飞机。
舷窗外的云层渐渐散开,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樊赟手里攥着朵朵的画,倾喃抱着竹编小篮,凰慕则在笔记本上写下:“春天的远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光。”
她们知道,这场跨越山海的展会,不仅是“轻折柳”
的新旅程,更是锦川与世界对话的新开始。
而柳岸里的春天,也会因为这场远行,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多温暖的相遇。
法国里昂的文化展厅里,“锦川非遗展”
的招牌刚挂好,就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樊赟设计的蓼蓝染汉服挂在展厅中央,青绿色的裙摆上绣着柳岸里的老槐树纹样,旁边的展柜里,陈爷爷编的竹编屏风透着温润的光,林阿婆绣的桂花手帕叠得整整齐齐,每一件展品都带着锦川的烟火气。
苏菲和皮埃尔先生陪着三人熟悉场地,皮埃尔指着展厅角落的空地说:“这里留给‘中法合作手工坊’,法国的刺绣匠人已经到了,正等着跟你们交流技艺。”
樊赟当即就拿出缠花丝线,和法国匠人玛丽坐在桌前,一人手里攥着丝线,一人拿着刺绣针——玛丽教樊赟用法式锁链绣勾勒花纹,樊赟则教玛丽用中国缠花做立体花瓣,两种手艺在指尖交织,不一会儿就做出朵“中法合璧”
的薰衣草缠花。
“太神奇了!”
玛丽举着缠花惊叹,“原来不同的手艺,能做出一样美的东西。”
开展当天,展厅里挤满了人。
凰慕穿着改良的唐制半臂,用法语讲解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这件竹编屏风,是锦川柳岸里的陈爷爷用三个月编的,每根竹条都要经过泡、晒、削三道工序,就像法国红酒需要时间沉淀一样,好手艺也需要耐心。”
观众们听得入神,不时有人举起手机拍照,还有位法国女士拉着倾喃,想定制件绣着薰衣草的汉服:“我女儿要结婚了,想穿件有中国特色的礼服,把两种文化的美好都带在身上。”
“柳岸里故事角”
更是成了热门打卡点。
墙上贴满了巷里的照片——张叔的古风小吃铺冒着热气,王婶缝的汉服小布偶摆了满桌,李爷爷教游客写毛笔字的场景格外温馨。
樊赟还把朵朵的画装在相框里,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不少法国小朋友围着画,指着里面的薰衣草田和老槐树,好奇地问这是哪里。
“这是我们在中国的家,叫柳岸里,”
倾喃蹲下来,用简单的法语解释,“那里有很多像你们一样喜欢手工的人,还有吃不完的好吃的。”
展会进行到第三天,里昂文化局特意为“锦川非遗展”
举办了场交流会。
会上,三人跟法国的文化从业者分享“汉服文旅专线”
的经验,还播放了锦川的文旅宣传视频。
当画面里出现游客穿汉服逛古城墙、乘画舫喝茶的场景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
皮埃尔先生站起来说:“我们已经和锦川文旅局约定,下个月就开通‘中法文化交流专线’,第一批法国游客会去柳岸里,体验你们打造的传统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