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云南大理,扎染村的靛蓝染缸还冒着热气,段师傅却带着个急事儿找到了刚从纽约回来的樊赟——邻镇的鲜花村种了千亩玫瑰、茉莉,本该是游客采摘、花店收购的旺季,可今年雨水多,鲜花花期缩短,大批鲜花来不及采摘就蔫了,村民们急得天天往镇里跑,想请“轻折柳”
帮忙想想办法。
“鲜花村的玫瑰是老品种,花瓣厚,能做干花;茉莉香气浓,能窨茶、做香膏,”
段师傅说着,从包里掏出一小束用报纸包着的玫瑰,花瓣虽有些蔫,却依旧透着鲜亮的粉色,“要是能和你们的汉服、手作结合,说不定能救急。”
樊赟看着那束玫瑰,突然想起之前在木棉村做干花缠花的经验:“咱们可以收村民的鲜花,做成鲜花汉服配饰、鲜花手作,再结合扎染村的资源,开一条‘非遗+鲜花’的旅游路线,让游客既能体验扎染、做鲜花手作,又能在鲜花田里穿汉服拍照,一举两得!”
第二天,樊赟、倾喃、凰慕就跟着段师傅去了鲜花村。
车子刚进村口,就看到成片的玫瑰田、茉莉田,村民们正蹲在田里,把开得正好的鲜花摘下来,装进竹篮里,脸上满是愁容。
村支书老杨握着樊赟的手,声音有些沙哑:“这些花要是再卖不出去,今年的收成就没了,家里的娃上学都成问题。”
樊赟拍了拍老杨的手,指着玫瑰田说:“老杨书记,咱们把鲜花做成干花,缝在汉服上,再让游客来田里体验采摘、做手作,肯定能行!”
接下来的一周,工作室的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忙碌起来——一部分人帮村民采摘、晾晒鲜花,把玫瑰花瓣压成干花,把茉莉花窨成茶叶;一部分人设计鲜花汉服配饰,用干玫瑰花瓣做缠花、用茉莉花瓣做香包;还有一部分人规划旅游路线,从扎染村出,游客先体验扎染手帕,再去鲜花村采摘鲜花、做鲜花手作,最后穿着汉服在花田里拍照。
当第一件“鲜花汉服”
做好时,大家都眼前一亮——浅粉色的襦裙上,用干玫瑰花瓣拼成的花纹错落有致,腰间系着茉莉香包,走起来满是茉莉的清香。
老杨看着汉服,激动地说:“没想到咱们的鲜花还能这么用,这一下,村民们的希望又回来了!”
“非遗+鲜花”
旅游路线的消息一传开,就吸引了不少游客。
十一月初,第一条旅游团如约出——二十多位游客穿着“轻折柳”
准备的基础款汉服,先来到扎染村。
段师傅带着大家走进染坊,教大家做简单的扎染手帕,游客们拿着白布,有的折出玫瑰形状,有的折出茉莉形状,再放进染缸里浸泡。
“这是我第一次做扎染,”
一位年轻女孩举着刚染好的手帕,兴奋地说,“蓝色的布上有白色的花纹,太神奇了,我要把它带回家当纪念。”
中午,游客们在扎染村吃了当地的农家菜,下午就前往鲜花村。
刚到村口,大家就被成片的鲜花田吸引,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老杨带着大家走进玫瑰田,教大家如何采摘盛开的玫瑰:“要捏着花茎,轻轻一掰,别伤了花苞,这样下次还能再开。”
游客们戴着小竹篮,穿梭在花田里,有的采摘玫瑰,有的采摘茉莉,欢声笑语洒满了田野。
在鲜花村的临时工坊里,倾喃教大家做鲜花手作——用采摘的玫瑰做干花书签,用茉莉和蜂蜡做香膏。
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和孩子一起把玫瑰花瓣夹在书签里,笑着说:“这样的旅游太有意义了,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学会了做手作,比单纯的观光有意思多了。”
傍晚时分,游客们换上了“鲜花汉服”
,在花田里拍照。
浅粉色的汉服映着红色的玫瑰、白色的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