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他们屈原的故事。”
下午两点,“汉服走秀暨成果展示”
在操场举行。
孩子们穿着汉服,手里拿着自己做的缠花、香囊,排着队走上舞台——有的迈着小碎步,模仿古代的礼仪;有的挥舞着香囊,向台下的家长打招呼;还有的小组一起,摆出“端午安康”
的字样,引得台下掌声不断。
走秀结束后,学校还举办了“非遗手作集市”
,孩子们把自己做的缠花、香囊摆在摊位上,有的送给家长,有的和同学交换,整个操场变成了热闹的“非遗小市场”
。
活动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
乐乐拉着樊赟的衣角,手里举着一张画:“樊老师,这是我画的汉服,上面有艾草、粽子,还有你教我做的缠花,以后我还要穿汉服,学做更多好看的手作。”
樊赟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喜欢,我们以后还会来学校,教大家做更多和传统习俗有关的东西。”
离开学校时,校长送三人到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贴满了孩子们活动时的照片:“今天孩子们太开心了,不仅穿了汉服、学了手艺,还懂了端午的习俗,以后每个传统节日,咱们都要合作办这样的活动。”
樊赟接过相册,看着里面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场文化日活动不是结束,而是让孩子们走进传统文化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节日、更多习俗、更多手艺,等着她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慢慢探索、慢慢传承。
市实验小学的非遗汉服文化日刚结束,樊赟的手机就被各地学校的合作请求“挤爆”
——邻市的阳光小学想办中秋主题活动,县城的希望小学希望结合重阳节设计课程,甚至有偏远山区的学校来视频,孩子们举着画满汉服的纸,怯生生地问“能不能也穿一次好看的衣服学手艺”
。
三人坐在工作室的会议桌前,看着手机里的消息,指尖划过“中秋”
“重阳”
“冬至”
的字样,眼里满是触动。
“山区的孩子条件有限,咱们得把活动做得更简单、更贴心,”
樊赟翻出山区学校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穿着洗得白的校服,却对着镜头笑得灿烂,“中秋活动不用做复杂的汉服,用浅色棉布做短款襦裙,绣上简单的月亮、兔子纹样,配饰就用彩纸做灯笼,成本低还能让孩子自己动手。”
倾喃当即就找来彩纸和剪刀,演示如何做迷你灯笼:“把彩纸折成圆筒,贴上孩子画的月亮图案,再用棉线做提手,简单又好看,还能当汉服的配饰。”
凰慕则联系了公益组织,筹集了一批棉布料和手作材料,计划分批次送到山区学校。
“咱们还得培训当地的老师,”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培训计划,“把缠花、香囊制作的简化步骤做成手册,让老师能长期带着孩子做非遗手作,不能只靠咱们去一次。”
九月中旬,三人带着材料去了山区的星光小学。
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才看到学校的铁门——几间平房教室,操场是泥土铺的,却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早就站在门口等着,手里拿着自己画的汉服图纸。
看到樊赟他们搬下来的布料和材料,孩子们眼里满是惊喜,纷纷围上来,小声问“这是给我们做汉服的布吗”
。
活动当天,樊赟和团队带着孩子们做汉服——先量好身高,把棉布裁成短款襦裙的样子,再让孩子们用彩色马克笔在裙摆上画月亮、兔子;倾喃则教孩子们做彩纸灯笼,有的孩子画了嫦娥,有的画了桂花,还有的在灯笼上写“中秋快乐”
;凰慕则给当地老师做培训,把简化版的缠花步骤写在黑板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