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国风养老院,庭院里的桃花开得正好,竹编凉棚下围坐着一群老人,手里都拿着竹丝和篾刀,跟着程师傅学编“桃花纹”
小挂件。
樊赟坐在一旁,帮一位手抖的老奶奶调整竹丝的角度,老奶奶笑着说:“樊老师,你看我编的这朵桃花,是不是比上次好看多了?”
樊赟点头:“好看多了,您这手艺快赶上程师傅了,等编好了,咱们挂在房间里当装饰,多喜庆。”
不远处的活动室里,倾喃正带着老人们做“非遗布艺”
——用碎布头拼贴汉服纹样的小布包。
一位曾经做过裁缝的老爷爷,手指格外灵活,很快就拼出了一件迷你的“明代马面裙”
布贴,倾喃拿起看了看,惊讶地说:“爷爷,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
这马面裙的褶子都拼得这么整齐,比我做得还好。”
老爷爷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前做衣服多了,对这些纹样熟,没想到老了还能派上用场。”
凰慕则在整理老人们的手作作品,她把竹编挂件、布艺布包、漆器书签都分类摆好,还在每个作品下面贴了小卡片,写上老人的名字和作品的故事。
“咱们把这些作品做成一个‘银非遗展’,放在柳岸里的体验店,既能让更多人看到老人们的手艺,也能让他们有成就感,”
凰慕和两人商量,“要是有人喜欢,还能认购老人们的作品,所得的钱再用来买非遗手作材料,让老人们能一直做下去。”
樊赟和倾喃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很快就开始筹备“银非遗展”
。
体验店的墙上挂满了老人们的作品,竹编的桃花挂件、布艺的汉服布贴、漆器的生肖书签,每一件都透着质朴的温暖。
展柜里还放了一本“手作故事册”
,记录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老人故事——比如张奶奶的竹编挂件,是为了送给远方的孙女;李爷爷的布艺马面裙,是怀念年轻时给女儿做衣服的时光。
“银非遗展”
开幕当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有位年轻妈妈看到老奶奶编的竹编小蝴蝶,当即决定认购:“我女儿肯定喜欢这个,还能让她知道,爷爷奶奶也能做出这么可爱的手作。”
还有位大学生,买下了老爷爷的漆器书签,说要当作毕业礼物送给老师:“这个书签既有非遗特色,又有温度,比买的礼物有意义多了。”
老人们听说自己的作品被认购,都特别开心。
张奶奶特意让樊赟帮她给孙女寄去竹编挂件,还附了一张纸条:“奶奶在养老院学了竹编,这是奶奶亲手编的,希望你喜欢。”
没过多久,张奶奶收到了孙女的回信,里面夹着一张照片,照片上孙女把竹编挂件挂在了书包上,笑得特别开心。
五月,联盟的年轻团队从非洲回来,带回了很多非洲非遗手作和“中非非遗对话”
的素材。
小周、林晓、小夏第一时间来到国风养老院,给老人们展示非洲的木雕、织物,还讲了在非洲的经历。
小周拿着一个非洲竹编篮,对老人们说:“这是非洲匠人用当地的竹子编的,他们编的篮子特别大,能装很多东西,和咱们的徽州竹编不一样,但都特别好看。”
一位喜欢编竹编的老爷爷,接过竹编篮仔细看了看,说:“他们的编法更粗旷,咱们的更细腻,各有各的好,要是有机会,真想和非洲的匠人交流交流。”
林晓则给老人们放了在非洲拍的短视频,视频里有非洲匠人做木雕的场景,也有当地孩子学编竹编的画面。
老人们看得入迷,一位老奶奶说:“没想到国外也有这么多好看的手作,咱们的非遗能走出国门,和国外的手艺交流,真是太好了。”
凰慕看着眼前